伙伴们,大家好。
昨天惊闻老家亲戚田二哥跳江离世,内心感到扼腕叹息。
田二哥是老家亲戚里最会做生意的一位,他的餐厅(仙厨)在重庆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算是知名的企业家。
前两年确实有听说他产业拓展较快,负债较多,不过一直都能维持繁荣。
但这三年YQ拖垮了餐饮,击溃了信心。
心灰意冷的他却从100多米的黄花园大桥一跃而下结束了生命,留下了无助的妻儿和一堆无法偿还的债务。
田二哥是普通企业家的一个缩影,也是YQ之下人们的一个缩影。
为田二哥惋惜,愿天堂不再有债务!
在难过与惆怅之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有人寂寂无名,安稳幸福;有人风光无限,悔憾终身,到底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呢?
其实田二哥当年可以选择小富即安,不过分放.贷经营。
但财富的路上诱惑无限,欲望暴增,又有几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呢?
说到摆脱欲望,上周去广州出差倒是遇到了这么一个人——前两年文章里提过的比特币哥老李。
老李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低调,简单的T恤、短裤、运动鞋。
独特的陕北普通话让人似懂非懂。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谁也无法想象这竟然是位亿万富翁。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位亿万富豪聊天中竟然在为自己的一两万的月度奖金发愁。
看来老李的低调是发自内心的,是由内而外的。
看出我们的疑惑,老李聊起了自己当年的故事:
作为最早的接触比特币的互联网人士,09年左右,在阿里的时候,周围的同事都在买比特币。
于是他也“跟风”投资了20万买了1000多个币。
当时大部分人对比特币都十分陌生,但作为互联网从业者,他敏锐的感受到比特币在货币变革中的价值,于是用自己的闲钱入手了。
买完以后没想太多,一放就就是很多年。
单单这个“没想太多”听着就不太普通,一般人十几年前拿出20万买币肯定少不了“思前想后”。
而他似乎却将这笔钱“遗忘”了。
直到17年身边的人都在议论比特币时,
他打开账户才发现当初的20万竟然已经涨到了2个亿。
从20万到2个亿,中间翻了1000倍,这个过程中哪怕是翻个10倍8倍甚至1-2倍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拿不住卖了。
我敬佩老李的不是选择买入比特币,而是能一直持有到1000倍。
老李说:普通人想要投资高风险又看不清未来的东西,就要抱有“丢掉”的心态。
老李说他也曾带着几个人做过这方面的投资,告诉他们只拿出一到两千美金去投资,就当这些钱已经丢掉了。
这样的心态让很多人在跌的时候可以稳住,但是涨起来的时候却没人再能坐得住:
他们一看涨了就把大量的金钱和身家性命投进去,一旦遭遇暴跌、爆仓的情况,那就是一场万劫不复。
这几句话让我肃然起敬。
本以为他只是运气好,此时才发现老李不同寻常。
他对欲望的控制做到了极致。
老李的想法不正是我们一直强调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吗:做长线投资最好用闲置的资金,还要有良好心态加持,因为赚钱是一场“持久战”。
急功近利的心态容易让人崩溃,大心脏反而能沉下心来,在最好的时机得到最丰厚的反馈。
和一般的G民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每天为这笔投资的涨幅提心吊胆。
投资之后,反而似乎遗忘了当时的投资,对待涨幅心平气和。
这样的投资心理,就让我心生敬佩了。
其实老李的比特币也没有卖到最高点。
比特币曾经涨到过6万美元,如今又跌到了2万多美元,而大概去年2万多美元的时候老李就卖出了。
估计听到这里,很多伙伴已经开始默默地算了起来:
如果是卖在6万美元的最高点,那岂不就能赚6个亿!
对普通人而言,赚个几百万都难于登天,而老李就这样与那4个亿失之交臂了。
但说起来这几个“小目标”,老李没有捶胸顿足,满脸都是云淡风轻。
他完全没有为错失的4个亿感到丁点可惜,即便是现在,所有的资金也都存放在海外账户里。
甚至都没有把钱转回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老李一家生活在广州,不买房、不买车,不买奢侈品。
看到炫F的多了,真富却不炫的就成了稀罕物。
大概这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他说,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跟《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的生活场景没有太多出入。
陕北老家的人都住着窑洞,生活非常贫穷。
甚至他还说陕西老家还有一块地,以后在外面混累了、打拼不动了,回老家当个羊倌也不错。
况且世事难料,有自给自足的收成比拥有一堆钱来让他感觉更为踏实。
可能在多数人的观念里,小时候生活不富裕,当突然拥有了巨额财富后岂不是会“飘”?
而这2亿对他而言,好像就是一串数字,这笔钱和他的生活好像没有什么交集。
他并没有拿这笔钱做生活上的改善,依旧在环球网校踏实的做着普通的打工人,甚至连住房和代步工具都没有解决。
他依然拿着普通的薪水,期待着那一两万的绩效奖金,思考着如何完成80%的业绩,甚至还惦记着再找一份赚零花钱的工作。
老李在我们眼里像极了少林寺里深藏不露的“扫地僧”;
武艺高强却不显山露水,在和他打交道时没有丝毫出彩的地方,但是偏偏身怀绝技。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能够像他这样,丝毫不张扬,内敛自己的锋芒。或许金钱在他眼中,就真的如同一段数字一样。
想来我也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和工作中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但对他的心态我还未能企及。
他总说自己赚钱凭的是运气,但世间哪有万丈高楼平地起。
比特币距离普通人的生活确实遥远了一些,但互联网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老李说,第一代的互联网人靠“域名”起家;
从最初的几十块,到后来的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大家靠着抢占域名发家致富了。
第二代互联网人跟着比特币,也算追上了互联网致富的脚步。
如今,互联网3.0时代已经到来;
区域中心化、区块链被运用到了互联网的各个环节,互联网的生态和体系也会在未来被这样的形式改变。
知识领域的版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很大的问题,但是当互联网3.0到来之后,知识、作品一旦登录到网络媒体,它就一定属于你。
所以对创作者来说,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老李说得兴奋,神采飞扬。
这时候又和那个低调的他完全不同,看到了骨子里那个互联网掘金客的影子。
而我作为一个非互联网人,深受触动。
表面上看,多数人都从事着与互联网相关的工作,实际上,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少之又少。
例如九十年代,当大部分还没见过计算机,互联网1.0时代的先驱就已经开始买域名了。
再比如普通老百姓做投资,当你还在观望,先知先觉的人已经上了车;
当你决定上车的时候,他们都经套现离场。
如今的互联网3.0,行业内的大佬恐怕早就已经玩开了,但大部分的行外人士可能还未曾听说。
抢占先机获取成果的还有美团创始人王兴,他也是通过购买域名赚取第一笔资金。
并且幸运的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团购模式;
一种新型模式,经过他的思考后,美团诞生了,并且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
王兴凭借出色的眼界,敏锐他的直接早早看出了时代的变革,抓住了时代的红利。
很显然能够在时代的风口上,抓住机会才能够取得成功。
田二哥的遗憾、币哥老李的淡定、互联网造富的疯狂,读懂了他们,也许就能体会时代、体会人生!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