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聊聊日本,这个“一不怕死、二不要脸”的邻居



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伙伴们好。
这周我来到了呼和浩特。
说来奇怪,呼和浩特离北京只有500多公里,这竟是我第一次造访。虽然一直对草原颇为向往,但竟是一次都没有去过草原。
每次出差都时间仓促,草原自然是去不成了。下了课就躲在房间里码字,竟然是一顿羊肉都没时间吃。只是看着随处可见的蒙汉双语的标识和广告牌,才在提醒我到了内蒙古自治区。
不过,说来奇怪,提到蒙古族的时候,我想到的除了当年的蒙古铁骑和成吉思汗,还有一个不怎么讨喜的国度——日本。
估计有人会想,这是什么神仙逻辑。
好吧,我承认我有点跳跃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日本与中国,特别是唐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错,日本在一千多年前曾派使者专门来到中国大唐,回国进行大化改新,以至于现在日本很多建筑、服饰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唐代的影子。
但你可能不知道,日本人其实是蒙古人的忠实粉丝。

话说,日本和蒙古的爱恨情仇开始于元朝。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两次派遣大军攻打日本,第一次有四万多人,第二次有十四万多人。

蒙古军团登陆日本 图源网络
声势浩大的军队到了日本,却因日本坚决抵抗、台风作祟而两次战败,损失了大部分兵力,灰溜溜地回朝。
有意思的是,虽然有战争瓜葛,但很多日本人是有“蒙古情结”的。
他们认为蒙古人和日本人是同根共生。有资料说,当婴儿出生时,有些日本父母会告诉别人,婴儿屁股上的青斑是蒙古斑,脸上的褶皱是蒙古褶。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崇拜蒙古的骑射文化。他们欣赏蒙古人骁勇善战,敢打敢杀,“马上得天下”。在日本,成吉思汗更是国民级的偶像。
日本有很多以成吉思汗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其中最出名的是井上靖的《苍狼》,书里有一句话道尽了日本人对成吉思汗的崇拜起源:“对狼来说,不狩猎,毋宁死;对成吉思汗来说,不战争,毋宁死。”

2006年,日本和蒙古还合拍了电影《苍狼:直至天涯海角》,花了30亿日元,创造了当时日本电影史上最烧钱的记录。上映时,万人空巷,好评如潮。
并且,日本人疯狂热爱的相扑运动员,很多都是蒙古人。在《功守道》里与马云作揖的日本相扑运动员Dolgorsuren Dagvadorj就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他在日本民众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被授予最高头衔:横纲,终生领取国家俸禄。

除了相扑,日本还对蒙古文化很感兴趣。比如讲马头琴的蒙古民间故事《苏和的白马》被编入日本的小学课本,成为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小故事。
为什么日本人会对遥远的草原民族如此崇敬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民族极度崇拜强者。

大家都知道我之前在韩国读书,但其实我的日语说得比韩语要好。
说来有趣,那时候还是初中二年级,历史课学习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这两个历史名词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同一时期的两个变法,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大获全胜,而清朝的戊戌变法变成了一个悲剧。
为了解开谜底,我不仅找了一些日本历史书籍来看,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个民族,我还想办法自学日语。
那时候不像现在,没有电脑,更别说网络。只是在新华书店淘到了一本日语入门书籍,还没有磁带。那时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劲头,竟然按照书里的地址写信到外研社,求购配套磁带。
令人意外的是,外研社竟然给我回信了,并且给了我邮政汇款的地址。一番操作之后,终于拿到了磁带,开始了自学日语的经历。
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也逐渐对日本的民族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经常感慨,这真是一个为了学习强者,绝对可以“跪舔”的民族。
这一点从日语里的词汇就可以看出来。日语的原生词汇其实并不多,大量的词汇是汉字词和外来词,外来词也就是从英语或者法语直接音译的词汇。
谁强就学习谁,这一点在日本语言中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日本人对中国汉字的运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我们很多现在常见的专业汉语词汇其实都是日本学者翻译的,比如经济、社会、金融等等,这是后话。
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崇拜始于唐,终于宋。正如前面提到的,元朝以后,日本人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敬仰的国度在蒙古铁骑面前不堪一击,他们就开始转向学习蒙古,武士精神开始盛行。到了明朝以后,他们更是早已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开始各种侵略和骚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本也曾经遭受过欧美的侵略。那是著名的“黑船来航”事件。1840年,英国跟清朝打了一场鸦片战争;1853年,美国就派舰船打打得日本满地找牙,因为当时美国的军舰是黑色船只,所以被称为“黑船来航”。

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 图源百度百科
日本在那次被痛打之后,愕然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比蒙古人强大很多的国家,立刻就开始转向“跪舔”欧美,并且有了后来的明治维新,让日本率先成为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
刚刚开始开放国土的时候,日本派人去美国、欧洲到处学习,最终落脚德国。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在德国人的心里,日耳曼民族是全天底下最优秀的民族,正好,日本人对天皇制度也很自豪,天皇制度至今保存,被民众神化,甚至提出“万世一系”(天皇代代相传)的概念。

日本第126代天皇 德仁 
日本人钦佩德国的卑斯麦的铁血文化,并效仿德国在近代发起了大范围的侵略战争。
二战后,日本人再次发挥了“跪舔”的精神。被美国两枚原子弹轰炸之后,日本对美国俯首称臣。有趣的是,忠君爱国的日本人不仅不痛恨控制了他们国家的麦克阿瑟,甚至还极为崇拜。
这种“一不怕死,二不要脸”的精神也让这个战败国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甚至日本企业的管理体系反过来成为管理学里的经典代表。

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去日本长住了一段时间,特地写了一本书《菊与刀》,作为军队了解日本的参照物。看这书名,菊是代表着日本天皇的族徽,又是日本茶道的表现;刀则是代表日本武士文化,意味着斗争和权威。

三个字,把日本人这种“外表温婉,内心强悍”的品性描述得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取百家所长,日本文化中既有敢打敢拼的武士道思想,也有儒家森严的宗族等级观念,还有近代西方思潮的渗透,让日本成为了中西文化的大杂烩。
《菊与刀》中记者提到,二战期间步操时,一直在冰冷的瀑布下连续走十几小时,日本士兵说,他们的信仰就是变得更强,“为什么要睡觉休息呢,这是天生就会的事情”,不禁让作者感慨,“日本人的教育是:人要和自己过不去,舒适、散漫、快乐,都是人生的大敌”。
日本人的形象是复杂的。换句话说,没有什么文化是可以简单概括的。
我很喜欢各国语言、文化和经济的研究,有时候会觉得国家也像人一样有性格。
如果要用性格来形容日本,他就像是一个出身贫寒,欺软怕硬,又没什么骨气的机会主义者。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恃强凌弱,走到了现在这一步。
如果跟这样的人交往,他的学习精神我会想要借鉴,其他能学习到的东西也很多,但这种人的风骨我是瞧不上的。
不知道今天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分享我认识中的日本,会不会让伙伴们从一些历史情结中跳脱出来,重新认识周边的国度。
我只是想把心打开,把目光放远。想想以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速度,可能在2040之前GDP就会赶超美国成为第一大国。多一点大国心态,换个角度看世界,不也挺好吗?
对了,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人,你觉得我们中国是什么样性格的人呢?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50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您的好友张湧终于在内蒙古
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