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处理好人际关系,可能是很多伙伴都头疼的问题。
包括是在我的团队中,有的伙伴也会有一些轻微的社恐现象。
有些伙伴平时聊天没问题,但一到正式场合就变得结结巴巴。
后台还有伙伴留言说:
想扩大自己的人脉,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所以,我特意请来了一位人际关系高手——李轩洋老师;
在小密圈里给大家做了一场专题直播。
这是我们小密圈11月两场大咖直播之一。
李老师曾在腾讯、阿里、百度、华为和字节跳动等大公司给员工做过内部培训。
他还曾在刘润老师和罗振宇老师的直播间做过客座直播。
今天的龙门阵,我整理了李老师的直播部分内容;
希望这些实用的小技巧能够帮助大家成为生活和职场中的关系高手。
相信很多伙伴一定在自媒体上刷到过这样的话:
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吃饭、应酬等无效社交上。
他们不但劝你少交朋友;
还告诉你青春没有必要在人际关系上纠缠。
但这些话对于一个刚刚毕业两三年的大学生来说,却是百害无益。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脉资源与知识和金钱一样,越早存越好。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尽早享受到人际关系的复利效应。
因为你不可能在事到临头才想起来去跟某个人联络;
对方也可能经此一事后就将你拉进了黑名单。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人际关系也有自己的康波周期。
我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一定要学会删减或制定自己的关系网络。
可能你会发现,走着走着,曾经的大学同学逐渐失去了联系;
再走着走着,初入职场时的那些朋友也不再联系了。
但是有人离开,也会有人向我们靠近。
我们又结识了更多有趣的朋友;
结识了对我们业务、思想、认知都有启发的朋友。
人际关系的康波周期促使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更新自己的关系网。
它就像是一场无限游戏……
当我们想要玩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删减维护;
还要不断地更新拓展。
可能有伙伴会说:
如果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做人际关系,即便认识了大佬又能怎样呢?
能不能等到自己变成功以后再去做人际关系?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你可能搞错了二者的出场顺序。
因为只有当你开始注重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时,你才会变得厉害;
才会想要融入更好的圈子。
所以李老师也特意为我们将人际关系分成了4个发展阶段:
发展期,我们要去疯狂地拓展关系;
繁荣期,去修理和筛选优质的人际关系;
衰退期,一定要明确重点,让人际关系的质量更进一步;
回升期,就是我们明确需求,打破成长天花板的时刻。
其实人际关系应当成为迈入社会的基础学科。
毕竟当很多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时,可能都已经尝了尽苦头……
成为一名关系高手是很多人职场人的夙愿,它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如虎添翼。
而我们需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去跟认识的人发生更多故事;
为他人提供可以利用的价值。
这些价值可以是一技之长,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我们对行业的判断。
其实很多职场底层的人物都是行业里面的佼佼者;
但是他们在公司里默默无闻,缺少曝光的机会。
这时候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关系高手,就一定要学会给自己贴上标签。
就好比超市里有10元和50元的月饼;
虽然它们在价格上相差5倍,但味道可能并没有太大差别。
但顾客依然愿意去购买50元的月饼;
只是因为它展示出了自己的价值,标签上写着这样的价格。
所以很多伙伴并不是没有自己擅长的东西;
而是没有给自己曝光,没有展现自己。
倘若你可以在老板面前拍着胸脯说,自己有很多技能,得到很多奖项,某项特长非常突出;
而这就是给自己贴标签的过程。
当然,职场人的3E法则也很重要。
你能力再强,技能再多,也不能是一个整天满腹牢骚的负能量人物。
当我们学会了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并且让自己成为情绪稳定且优秀的人;
就一定会成为更多人想要努力结交的目标。
有时候我们身边的圈子中,还会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
这样的小人物可能级别较低,年龄较小,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但是小人物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数;
这些普通人之间的圈子链接,又何尝不是一种人脉资源?
其实所谓的人脉,并不是谁能帮助你才是你的人脉;
而是你能够帮助谁,谁才会成为你的人脉。
可能还有伙伴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既然人际关系重要,那它跟工作能力比起来哪个更重要一些?
其实这样的选择就好比让你选择吃素还是吃肉;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那一定是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更加合理。
对于工作也是如此。
职场当中的工作能力、业务能力、专业技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职场人的工作下限;
但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我们在职场当中的工作上限。
比如有的人会觉得领导给开的工资低,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忍气吞声;
而是需要主动地去找领导做沟通。
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沟通,也唯有沟通才能与领导产生调薪的对话。
当你通过沟通跟领导搞好人际关系,让领导看见了你的能力和价值,才会产生高薪的结果。
但如果你们之间的关系一塌糊涂,即便你有超强的业务能力,也不可能给你升职加薪。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可以提高大家的工作能力。
当领导为你安排任务时,一定要先问目的,再做推演,切手打样,及时复盘。
把目的搞清楚,再去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推演,发现问题再去调整优化。
这是才是我们成功完成任务的底层逻辑。
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做到这一点也并不艰难,无非就是向外输出自己的确定性;
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靠谱。
这正是我们所谓的: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能做到的一定做到,做不到的不乱承诺。
当然,也许一些做法在不少人眼中是“拍马屁”、“跪舔”的存在;
但每个人的标准不同,行为准则就会不同;
我们也无须“吹灭别人的灯”或者“阻断别人的路”。
最重要的是:
百术不如一诚。
会一些说话技巧、说话做事的方式,这些都是术的层面;
真正的关系高手,是将心比心。
因为,唯有真实和坦诚才是让我们赢得价值的长久方式。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