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伙伴们,大家好。 
最近病毒肆虐,加上最近工作马不停蹄,在广州连续拜访几家私募机构,我也在新书发布会之前倒下了。 
高烧40,咽痛失声,吃药和点滴安排了一套。 
好在《进阶思维》的发布会上,终于能够跟大家正常交流。 
这次发布会让我非常有感触;
预计100位,结果来了150位伙伴。

虽然一直不建议外地伙伴过来,但还是有江苏和浙江的伙伴赶来。 
还有伙伴带着爱人,有伙伴带着孩子,甚至有伙伴带着父母……
那种把我当家人的感觉,真是让我很感动。 
这次活动是广东最大的财经媒体南方财经协助主办的;
现场还来了一些主流媒体,券商和私募基金的高管;
没想到一本书的发布会,不小心办成了广州财经届的聚会。 

发布会现场,我还邀请了剑桥大学毕业的宋总以及麦肯锡出来的钟总位私募大佬前来为大家分享。 
沉浸在与金融大佬和粉丝伙伴们网络“奔现”的互动中;
我也实在难掩激动的心情,也感觉病情好了大半。 
于我而言,这不像是一场新书的发布会,反而更像是一场家人的聚会。 
这些年,有太多与“家人”的故事值得提及……

2021年,我的公众号后台收到了一名学员的留言: 
湧哥,我是你的老乡,也是重庆人;我得了癌症,来北京治疗;我想跟你见一面…… 
这个人,就是我经常在公众号里提到的喜哥。 
当时的喜哥在北京接受治疗,已经切掉了半边脸的骨骼。 
即便是在住院治疗的情况下,也依旧在拿电脑看课。 
我深受喜哥精神的震撼,在见面后将喜哥的消息刊登在了公众号上;
粉丝们为他筹集到了十几万的治疗费用。 
2022年,重庆遭遇了极其严重的Zai情,喜哥虽然是癌症病人,但他还是报名成为了救援队的一员。 
今年喜哥告诉我,他通过了监理考试,他的坚持实在令人动容。 
现如今,喜哥现在开着自己的抖音号;
但却没有讲述自己的故事。
而是通过名人事迹,鼓励着更多艰难前行的人不要放弃。
喜哥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又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一位同学。 
上高中时,我们俩是一比高下的竞争关系。 
但是高考后,他却与清华失之交臂,被调剂到了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从一本跌落到二本,可能很多人会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但我的这位同学却没有放弃。 
再次听到他的消息时,他已经从清华读完了硕士,成为了百度的中层。 
当你以为他会继续向百度的高层挺进时,他却出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现在,这家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了智能门锁当中的佼佼者。 
像我同学这样一个原本可以考入清华的人却无奈进入二本的人,他完全没有觉得自己的人生即将完蛋,反而是越活越精彩。 
所以只要你是金子,真的到哪里都会发光。
我刚刚认识的一位朋友,同样也是这样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 

他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成长为百亿私募的基金经理,到现在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很多人眼中,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应该具有很好的学历。 
至少是科班出身,从研究员做起,再来到私募基金经理的位置。 
但他却是专科学历,从券商的经济人开始做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他说当初自己虽然不是投资顾问,但却会去做投资的活。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性,他不会放过每一份研报; 
从研报当中得到的所有信息,他又会向行业里的企业家们逐一请教。 
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不一样的视角和方式去看待那些研报,发现了原来数据也会出错。 
他能够走出来做私募,也是因为认可他的企业家越来越多了。 
我讲述的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他们用所有的经历传达出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我们需要挑战的,只有我们自己。 

新书发布会的现场,还有一位远道而来的江苏伙伴。 
几年前我们连麦时,他的状况有些糟糕;
家庭出现问题,交际也完全是与世隔绝的状态。 
现在他已经可以出去社交,自己也开了一家小店,赚点小钱,日子过得不错。 

其实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打破束缚,取得自己的成功。 
虽然2023年对大家来说,确实呈现出了难上加难的状态。 
但我还是要说:
一切困难都来自于认知的脱节,悲哀在于我们用不变的思维去应对了变幻的时代。 
其实有不少老板,今年跑到了东南亚去做生意,反而感觉到更加顺利。 
因为很多东南亚国家,正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国;
但我们自己却已经不再是十年二十年前的自己了。 
前几年想要做生意的人只要出去走一圈,回来以后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比如人家有了Uber,我们就有了滴滴; 
人家有了Amazon,我们就有了美团。 
但是现在我们却已经做到了某个领域的老大;
要走自己的路,研发自己的商业模式,做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情况当然会更加艰难。 
而且砥砺前行的不止有中国。 
前几天两个韩国的同学来到中国,虽然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家族企业,但同样感受到了自己国家在发展中的艰难。 
但是面对艰难,我们当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状态去应对变化;
唯有打破舒适圈才能迎接新生。
很多人都觉得,躺在舒适圈里惬意舒服,其实大部分的舒适圈并不舒服。 
比如你明明被老板排挤了,明明看不到上升空间,但就是不敢离开不敢走,可是继续待着又感觉十分难受。 
但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我们愿意还躺在里面不挪动呢? 
因为大多数人惧怕用不变的思维去应对变化的环境。 
在舒适圈里躺着,思维可以不变,也不用去接触变化的事物。 
其实我当年重回北大读书时,就发现自己认识的事物与社会有点脱节;
同学们聊的话题我都听不太懂。 
这时候我才下定决心去打破自己的舒适圈。 

我决心打破舒适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内卷变成自卷。 
很多人说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其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内卷会产生内耗,自卷是乐在其中。
我上初中时因为当地的书店太小,没有英语磁带,于是专门写信给外研社申请。 
没想到外研社还给了回信,初二开学时我就用上了外研社寄来的英文磁带。 
所以内卷这事我不熟,但自卷这事我打小就手到擒来。 
我打破舒适圈的第二个办法,就是拥抱变化,拒绝躺平。 
毕竟45°的职场人生,躺不平也卷不动……
这么耗着也十分难受。 
但有人说自己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很辛苦很努力。 
其实沉浸于事儿而懒于思考,也是一种躺平。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可能我们上个月还在用的模式,到了这个月就派不上用场。 
虽然我们从骨子里拒绝变化,但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 
当然,想要应对这样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学习一项新技能开始。 
也许他看上去不起眼,但我们总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中使用到。 
你可能还会因为这项技能嫁接到自己人生的第二曲线上。 

有时候我们职业生涯的第一条曲线到达了天花板,会让我们感觉非常难受。 
但是当我们发展第二曲线时,就会慢慢地突破原有状态。 
第二曲线不一定是转行,它是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摸索到的新的发展机会。 
又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在更深层次地挖掘我们自己。 
只要我们勇敢走出去,就会拥有不同的机会。 

我曾经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切先想最坏的结果。 
但是我现在开始在悲观中添加乐观的成分,整个人也逐渐变得越来越乐观。 
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发现看问题的眼光也跟过去不一样了。 

从2018年开始,美国针对我们的30多项卡脖子技术让很多人感到忧心忡忡。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突破了一多半; 
所以在乐观主义者的眼中,突破剩余的技术也指日可待。 
再比如不少悲观者感叹着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
但这样的事情在乐观者眼中,却是庞大的老年市场前景。 
还有很多悲观者忧心企业破产带来的巨大冲击;
但乐观者看到的却是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 
其实很多问题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
在最后时刻把屏障打破,才能够实现涅槃蝶变、华丽进阶的过程。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