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论“钢琴崩盘”的事情。
随手上二手市场一翻,发现曾经“高高在上”的钢琴;
如今都在跌破底价的大潮中沉沦。
原本几万标签的钢琴现在削价到只剩几千;
就算这样还要找到一个愿意掏腰包把它买回家的人。
断崖式的销量让琴行的老板们叫苦不迭;
不少琴厂也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那么钢琴市场是不是真的要上演“曲终人散”?
其实这件事还要从钢琴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暴雷开始说起。
作为国内钢琴行业的领头羊,珠江钢琴与海伦钢琴都在2023年遭遇了业绩的跌宕。
其中珠江钢琴在23年的前三季度里营收暴跌31%,净利润更是下滑94%,只有648万的营收。
而海伦钢琴则是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次下跌了22%,净利润下滑25%,只有608万营收。
看着这些令人咂舌数据,不禁让我们目瞪口呆:
一个上市公司的利润几乎都要归零了?
但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钢琴行业失去往日光彩其实早已经有迹可循。
Y情后,全球经济的增速都在放缓,我们国家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
中产阶级的经济状况明显会受到影响。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家庭收入下降;
而原本能够作为资产的房子,也因为市场的冷却导致其价值缩水。
双重压力下,迫使很多家庭在消费上更加谨慎;
尤其是针对一些非必需品的开支就被紧缩了。
而且消费钢琴这种“大玩具”;
穷人不会考虑,富人也不会在意。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当然有人也可能会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
但钢琴这种昂贵的文化消费品;
在家庭的“刚需”面前一定会成为收入下降和财富缩水的牺牲品。
这是中产消费降级的现实。
估计很多伙伴都曾被《繁花》里,宝总侧耳倾听钢琴旋律的场景所感染。
但是艺术渲染的氛围,总会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我家没有琴童;
但我理解家长拼命坚持又无数次想要放弃的痛苦…
尤其是当你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学习天赋时;
你会在持之以恒的难度和坚持下去的挑战中来回挣扎。
有时候愤怒起来,那些什么上流社会的高雅更会被通通抛之脑后。
但大家之所以咬牙坚持;
还是因为钢琴在艺考生中持有的加分政策。
这也是钢琴曾经在中国家庭中风靡一时,被众多家庭火热追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教育风向的转变,艺考加分项目已经不再将钢琴视为特长。
家长们也因此改变了教育的投资方向。
再加上,学习钢琴是一个长期投入且一时半会看不到效果的过程。
即便孩子能够弹出几个级别,可能也因为这个进入了学校的乐团;
但演出时也只有一个钢琴的位置,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高额的投入与不再明显的回报;
让许多家长掂量起钢琴学习的投资价值。
国内的音乐培训机构和琴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关闭了30%。
钢琴市场瞬间萎缩,培训机构和琴行的萧条演变成了新的常态。
很多人说,人口的变化也是影响钢琴市场的原因之一。
但是就目前来看,还真的没有太大关系。
的确,我们去年的出生人口只达到了2016年的一半。
但是学习钢琴的孩子和刚刚出生的孩子显然并不同步。
按照学习钢琴的最早学龄计算;
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5岁时购买钢琴;
那么2023年购买钢琴的家庭;
他们的孩子大部分都会出生在16年到18年之间。
这三年,还算是我们国家新生儿数量的高位阶段。
比如16年的新生人口是1883.2万;
18年虽然少了点,但是也有1532万。
这三年的生育高峰反而为钢琴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缓冲;
但是却不能掩盖长期趋势的减缓……
所以只能说,我们不否认新生儿数量的下降;
可能会成为钢琴市场未来发展的“低音部分”。
不过换个角度,也许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钢琴会发展成为大家真正的兴趣爱好。
没有功利心,没有攀比,没有目的;
只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
如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家庭花费重金购买的钢琴;
变成了难以转手的奢侈品。
也不知道有多少家庭的孩子;
已经有多久没有触碰过钢琴上的黑白键。
更不知道孩子们学琴的历程经历了怎样的起起伏伏。
只知道那些曾经陪同孩子们学琴的家长;
眼下正在经历他们的艰难抉择。
因为不论是经济的波动还是教育Z策的调整;
都让钢琴从一个中产家庭的标配;
变成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投资。
这个过程无疑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我们也常说:
没有任何目的的热爱抵得过岁月漫长。
所以行路虽难,却留下了足够热爱钢琴行业的人。
当然,更加痛苦的还有那些被迫转型的从业者;
以及可能需要打破消费模式和产业结构的钢琴企业。
但是我们也相信在经过一波激烈的调整后;
或许可以期待一个更加理性和多元的文化消费市场的诞生。
到时候,钢琴的价值会被重新定义;
它会从一项昂贵的投资;
转变成更加纯粹的艺术享受……
另外,下周五晚上7点的直播;
我会和大咖们一起深入探讨“2024年的机遇在哪”。
有兴趣的伙伴可以提前预约参与↓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