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天晋升小学生,我发现当一名合格的家长太难了…



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伙伴们周末好。
刚刚参加完小豆丁的一年级家长会,正式晋升传说中的“小学生家长”。
现实一点没让我们失望,昨天上午孩子一到学校就参加了分班考试,放学就拿回来一张试卷,强调监护人必须完成。
展开一看瞬间倒吸一口凉气,《监护人考试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该有的都有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句话:“一想到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
好吧,看来“做家长不需要考试”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不答个几千字已经不好意思自称小学生家长了。
试卷答了近千字的教育理念,似乎仍然意犹未尽,今天聊聊亲子教育的话题吧。
小豆丁就读的小学崇尚以学生为中心的“幸福教育”理念,对此我非常认可。但很多人对“幸福教育”,或者是更常被提及的“快乐教育”是有误解的。

 快乐教育不是当甩手掌柜
很多人把“快乐教育”理解成了“不教育”。
很多年轻家长都有应试教育的童年阴影,一心决定放养孩子,让他快乐,想学就学,不学就算了。
前些年,全国中小学搞过一阵轰轰烈烈的减负活动,不允许学校加课加作业,学生们一下课就早早回家。
周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长发言说,小学起始年级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不允许出现跳课情况。
一刀切地设置“同一起跑线”,减少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但家长没法侥幸,社会很真实,竞争不留情面。
在美国,教育资源的不平均是很寻常的事情。芝加哥相距1小时车程的两所学校,教育资源能相差3倍之多。
好的学校实行小班制,有免费午餐,有22名老师管着145名学生;差一点的学校和其它学校共用音乐和美术老师,一个校医奔波在三个学校之间。
《纽约时报》曾对此发表过评论,贫穷导致了学校资源差距,进而影响到了学生的成绩。“最为贫困的社区,学生的测试成绩比富裕社区的学生低4个年级”。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育对贫富差距的分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越穷越难提升教育资源,孩子越难出头,进而影响下一个阶级跨越……几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不重视精英教育,放任自流,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也是导致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我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观念。
重新审视“快乐教育”,其实概念并没错,但太多人忽视了快乐只是教育的修饰词,快乐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在学习中更易理解,更有趣味性。
我们当初精挑细选了一家私立幼儿园,就是看中了里面寓教于乐的氛围,英语、诗歌、绘画……这些知识玩着玩着就学到了,小朋友并不会觉得这些是负担。
很多伙伴说我的经济课程把枯燥的经济学问题用有趣的生活化故事讲出来,很容易理解,这也是一种“快乐教育”。
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不当甩手掌柜,把快乐教育的担子挑起来,是建立正向教育观念的第一步。

 教育目标写在计划里
儿子的教育目标,我是当做年度计划的一部分来执行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每个阶段的动手、观察、语言、情商、社交等能力的培养,我都有个大概的方向,放到年度计划里,再去对应着去达成目标。
想要刺激孩子哪一部分的成长,家长完全可以设计、引导。而目标的达成,是读书、写字、听课、旅游等各种形式。
比如前段时间我还带他做了木块浮沉和融化的小实验,让他在游戏里对基础科学原理有初步的感受和好奇心。
别担心,我绝对不是“填鸭式”教育。小孩子天生对外界充满好奇,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的好奇,让知识潜移默化地进入生活里。
就拿学英语这事儿来说吧。
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我陆续买了大量的英文绘本给他读,又在家里放了很多字母积木让他试着认读。
当时他还没有建立起语言意识,玩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双语环境。
长大一点,他喜欢上了动画片《小老鼠Maisy》,因为不想让他多看电视,就挑了同款英文绘本,每天念给他听。

家长当然也有不够专业的地方,我们会通过课外辅导来延伸能力。给他报的班分为两类:一是兴趣,二是能力。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潜心关注他的兴趣点,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延伸兴趣的长板;也会通过课外补习,补充比较薄弱的地方,比如体能。
我们也会通过设计旅行路线来引导孩子感受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设计,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我认为,特别小的时候没有必要非带着出远门,大人折腾,孩子受苦。
太小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感知宏大的世界,在楼下玩儿个蜗牛都比风景名胜得到的快乐多。
但大一点,就可以带他去动物园、博物馆和科技馆。孩子对动物有天然的亲切感,既可以提升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又可以培养爱心。
今年疫情前,我专门带着孩子去了趟日本奈良,带着他去喂养那些在街头乱窜的小鹿,让他感受人和动物的共生和谐。

用眼睛看世界,用心体会世界,就算是游玩,也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
引导的另一个方向,是做孩子的榜样。
我们很少在家开电视、玩手机,看惯了家长在家办公的样子,他会觉得看书、写字是很日常的事情。我们要做,他也要做。
疫情那会儿,我在家用小屏录课,他看到了,也模仿着我的样子,拿起手机假装讲课:哈喽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
正儿八经地讲了十来分钟“下课”了,可把旁观的我们乐坏了。
你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最简单的教育方式也许就是做好我们自己。

陪伴,用心比时间更重要
这几年我确实很忙,我在韩国读书的时候,孩子正好一两岁。即便回国以后,也经常早出晚归,难得见上一面,所以才有了“冬夜儿已安”的顺口溜。
后来随着孩子长大,我发现父亲缺位对孩子确实会有很大的影响。隔代教育,特别是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容易胆小、缺乏安全感。所以,我开始逐渐调整状态。
比如晚上跟他聊聊天,谈谈心,听听他对周边事物的看法,或者给他讲睡前故事,他会问很多问题,想很多事情,他的求知欲在那一刻全部迸发出来。
还有就是带他出去玩儿,就像去奈良一样,男人和“男人”的旅行。我真的发现那之后我俩的感情好了很多,而且他经常会和我一起回忆那一次旅行的很多细节。
有妈妈在,孩子就是“妈宝”,事事都想依赖。没有妈妈的时候,没有指望了,自主能力就觉醒了。
从那时候起我就已经决定,《爸爸去哪儿》,每年会上演一次。
跟孩子一起探索,也很有趣。

儿子很喜欢恐龙,我找了许多恐龙绘本、带他去博物馆,发现有和恐龙相关的活动,都会带着他去。
他很受用,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样,疯狂地输出问题:恐龙灭绝了吗?他们是没东西吃了还是没氧气了?小行星是怎么撞击地球的?
无论提出什么搞笑和幼稚的问题,我们都特别理智地回答他,如果遇到不会的,就坦然地说“我不太会,从手机上搜一下吧”。
之后他就明白了:父母也有不会的问题,大家一起找一下答案就好了,渐渐我们有了共同探索的默契。
让孩子永远保持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就差不到哪儿去,哪怕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似乎跟学校的考试没什么关系。
可能很多伙伴都有被父母刻意打压爱好的记忆,只因“和考试无关”。其实知识是相通的,他提出问题证明是对外界抱有渴望,会自然地学习和探索,这可太珍贵了。
在回应孩子的问题时,坦然承认自己知识欠缺,可以有效避免父母形象从“神化”到“丑化”的过渡。
中国式的家长是什么样的呢?——小时候无所不知,老了啥也不懂。
青春期开始,父母形象逐渐从神坛跌落,和孩子的距离慢慢拉远。一次口角,两次争执,孩子的叛逆,顺理成章。
在家长的不耐烦里,天赋的埋没就在点滴之间。
“这事儿和学习没关系,别瞎学了!”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你别琢磨了!”
家长的推脱拒绝,就是在压缩孩子的视野边界,最终泯然众人。
所以陪伴最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用心。不妨放下手机,跟他/她聊聊天;不妨放下工作,跟他出去撒个欢儿。
所以,快乐教育的根本仍然是教育,而快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快乐教育的背后可能是家长绞尽脑汁的布置和安排,是寓教于乐,是心灵沟通。快乐教育,其实是对教育者能力的最大挑战,毕竟如果我们自己都对事物失去了好奇,又怎么让他们快乐地被教育呢?

PS:有人让我推荐亲子教育的书,这年头真正能看的下去书的人太少了。倒是有几部电影我很推荐,邓超的《银河补习班》,情节虽然略显浮夸,但大的逻辑和理念我是很认可的,建议父亲们看看。还有一部是《奇迹男孩》,标准的美式励志电影,但却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
做一个父亲,我从“幼儿园”晋升为“小学生”了。为人父母是一个永不退休,又十分艰难的职业,这个职业只有付出,没有收入,但这也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成就感的职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付出,去感悟。
学做父母的道路上,与君共勉。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56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您的好友张湧送孩子上学归来,
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