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暖暖冬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伙伴们周日好。今天是工作的周末,为了春节,忍了。
今天龙门阵想说个沉重的话题。
昨天看到一个惊心动魄的曲线:近几年,我国出生人口一直在快速下滑。
几个省市公布的2020年出生人口数据,都呈现出一到三成的下跌。就连宁夏,有少数民族补贴政策、喜好多子的少数民族自治区,2020年出生人口都下跌了16%。
还有一组数据:从2016年全面二孩实行之后,当年出生人口暴增至1786万,创造了2000年以来的峰值,但之后连年下降,2018、2019、2020年,连续三年连创新低。
也就是说,二孩政策发布后,只有原本25-45岁之间积压的二孩需求释放出来了,“后浪们”并不为所动。
有专家高喊“狼来了”,直呼中国已经掉入了低生育陷阱。
但在另一面,“内卷”成了2020年的关键词,大家都在抱怨社会充斥着无效的竞争,出头越来越难。
整个社会像是一座围城,年轻人一边遭受着社会毒打,被房价和内卷拖垮;一边受老龄化所扰,一对夫妇要顾虑4位老人。
年轻人更不愿意生孩子了。
家庭聚会的饭桌,就是一间大型的催生实验室。
常见催化剂有:
“多个孩子顶多是多双筷子,总能养大的”。
“现在一个孩子多孤独,给他生个伴儿以后互相依靠”。
每当我反驳:再生一个孩子压力太大、有点扛不住时,长辈们的剧本仿佛是复印的一样:
“我们当时都是这么过来的”。
不,现在不一样了。
70后、80后的童年家里穷,缺食少穿,弟弟穿姐姐衣服,哥哥长大了打工补贴家里。那时候,养育一个孩子的标准是有衣服穿、有东西吃。
现在呢?吃和穿早就不是养育孩子的核心矛盾了,难的是有质量的养育,背后是住房、教育、医疗……太难了。
周四晚上,有个房地产大V被约谈了。他的微博粉丝有163万,天天聊什么呢?就教大家怎么炒房。
他说,“一切能影响到我们感知到社会排名的东西都让我们焦虑,除了房子,还有收入、孩子学习,等等”;“衡水中学的孩子考清北是目标,考不上只能去二本和民办;人大附中学生的目标是上藤校,上不了还可以清北保本,迂回留学”。
就是这么一个制造焦虑的博主,因为违反“房住不炒”的大方向被高层约着喝茶了。
但翻了翻他的微博,却真实地让我焦虑了。
有条微博这么说:
“在北京培养一个985孩子有多难?——首先,你要各种托人、找关系,或者花钱,把孩子送进去一家硬件好的公立或私立幼儿园。
孩子从3岁要上课外补习班,一年大几万,甚至十几万少不了。
再次,入手一套西城区或者海淀的学区房,获取优质小学入学资格。
这只是在孩子入学第一步,之后各种课外辅导班必不可少,甚至有很多家庭必须留一个家长全职在家。”
我有个朋友家里生了二胎,现在俩孩子一个月的辅导班就是五六千,现在他焦虑的是:给一个孩子买套房子还算承受得住,第二个孩子呢?
不光是物质方面的焦虑。
现在孩子放寒假了,我放弃了去公司打卡,每天早上守着孩子辅导数学,心力交瘁,动不动就要和他交战一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真的很为老龄化担忧。看过日本消失的20年,就会知道老龄化等同于发展停滞,甚至是倒退。
如果从个人的角度,为了这一个孩子,我已经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了。再来一个,真的想都不敢想。
我知道,这时候一定会有伙伴说:没必要非得压力这么大吧?孩子不做人中龙凤,做个普通人不好吗?
没错,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
在儿子入小学之前,我们基本没让他系统性地提前学习,也没像其他孩子一样参加早教培训、学前班。
每当看到“海淀鸡娃”、“百万年薪妈妈养不起一个孩子”之类的文章,我都觉得在炒作,哪有那么夸张?
为了孩子上小学,我们搬到现在住的地方,前租户的女儿也是今年入学。在卧室墙上,我们发现了小朋友从早到晚的日程表,我依然还不屑一顾:幼儿园的孩子,至于吗?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虽然也有竞争,但都是自然成长,辅导班是成绩不好的孩子才去上的;寒暑假就是寒暑假,写完作业就是大片大片的自由时间。
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小学生的内卷,不比大人的轻松。
上了小学,我才发现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你以为孩子不需要“赢在起跑线”,其实只是把压力往后推了而已。
一进小学,老师就提醒我们,儿子的识字量不够。和儿子同一年进小学的小学生,入学识字平均数是900,好一点的能达到2500。
更可怕的是,有些六年级学生早就学完了小学知识甚至初中知识,一天上四五个拔高的辅导班,干脆跟老师请假,不去上学了。
电视剧里的家长焦虑
老师也表达了他们的无奈:教委是有明码标价,一二年级识字量达到1600个就够了,可大家都在小跑,还在走路的人肯定赶不上车。
打脸打在期末考试。面对“新冠疫情爆发,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乌鲁木齐救援物资寄到武汉需要几站地”这种题目,孩子手足无措的时候,家长根本没法淡定。
现在的教育环境里,学校学的东西已经完全不重要。学生之间的竞争早就突破了分数线,没有边界了。
前段时间去姑姑家做客,她说,“现在的家长,费了半天力气,到最后可能只培养出来一个普通人”。
我回:“是啊,如果不费力气,可能连个普通人都养不出来”。
我考高中的时候,家乡永川县的生源只能考永川的高中,于是我们只需要努力去考永川中学就好了。
后来,重庆做了教育改革,全市考生都可以考市区的三所重点高中,优质的生源、老师都去了好学校。
这么一来,一般的学校没人去,全市考生都挤破头冲刺重点,辅导班、奥数班,顺理成章地安排上。
看看最近的新闻吧:研究生毕业去送外卖、开滴滴;中国银行招聘柜员的笔试,考量子力学、高等数学、天体运动、线性代数……
再夸张一点,我高中同学在上海定居,小儿子上幼儿园中班,英语作文要求用200字写小红帽、囚徒困境……
没办法,真的没办法。我们可以怨经济增速放缓、可以怨最先挑起内卷的那个人,但当蛋糕没有做到更大时,当你进入这个环境后,你不得不接受这一切。
而只有身处其中的时候,才会知道“再要一个孩子”这句话,到底有多劝退。
👇👇👇👇👇👇
腊月二十六,我们再送点红包封面~
红包封面、内里都有《张湧说财经》的logo,让你在家族群、同事群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理微信,回复“红包”即可喜提2021年“湧粉”专属红包封面!
↑扫码添加↑
添加小助理微信后,大家平常还可以把自己的困惑、思考发给她。
因为微信添加好友有限,今天仅限前200个伙伴添加、领取,冲啊!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123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