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手只求孩子不上辅导班?难



伙伴们周日好。
最近,身边做K12的朋友们叫苦不迭。顶格处罚、大范围裁员、被资本清仓,再到成立监管司,K12公司一路从明星上市公司的神坛跌落,今年开年以来,好未来、新东方和高途都出现了5到7成的暴跌,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好未来、新东方股价一路走低 图源网络
一刀刀铡刀砍下来,校外教培行业真的要黄了?
我不敢预言未来,但想从自己的视角来聊聊这个问题。

看中国教育的未来,日本和韩国是很好的镜子。
整个东亚国家的文化发展中,儒家文化是一条重要的基础线索。
你看,日本从中国学到了科举制度,天皇制度里也多少有在中国封建皇权制度的影子。直到如今,长幼尊卑、读书至上、大家宗族等传统文化观念,仍是三个国家的主流文化观念。

日本早期科举制度图鉴 图源百度百科
初中那会儿,我萌生了对日韩近代史的研究兴趣。当时我的困扰是,为什么同样是东亚国家,中国和日本在1900年后走向了分水岭?前者在旧权里挣扎,后者却走上了改革道路,从此腾飞?
凡是有机会,我就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甚至还为了看懂文献自学日语。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猜想:三个国家文化同源,但经济发展速度不均,所以三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呈现出同个空间、不同时间的重合。

韩国汉城奥运会 图源网络
 
举个例子,拿奥运会的举办时间看,日本东京奥运会是1964年,韩国汉城奥运会是198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三个国家到“可以举办世界级赛事”的国力,几乎刚刚好差20年。
因此,穿越去看日本与韩国的曾经,或许能窥探到一些中国社会未来的样貌。

和我们一样,日本和韩国也曾经深受校外培训“鸡娃”所困,尝试过所谓的“素质教育”和“一刀切”。
二战后的第一波婴儿潮,使得初高中升学考试的考生一路飙升,竞争压力加大。这时候日本又把一些先进的科学理论编入教材,提高考试难度,家长和孩子们不得不在校外开始寻找培训机构,加紧补课。
这种状况维持了十多年,终于,日本政府看不下去,发了《学习指导要领》,提倡“宽松教育”,降低校内的学习压力。
没想到这一招收效甚微,毕竟考试通过率仍在眼前悬着。政策刺激了校外培训机构爆发式增长,日本家长们更是前赴后继地走上“鸡娃”之路。

2018年12月 图源网络
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经历过“减负”的伙伴们,都懂。

校内教育没有成效,砍掉校外的培训机构如何?韩国试过。
1980年,韩国为了给过热的高考课外补习降温,实施了教育改革,推动大学扩招、取消大学独立招生,同时禁止一切教育补习行为。
但显然家长并没有买账,私下的补习屡禁不止。无奈之下,20年之后,韩国取消禁令,最高法院认为禁止参与课外补习班侵犯了学生和家长的学习权利。
此话一出,韩国校外补习迎来井喷式的发展,在总人口只有五千万的国家,养出了近10万家的教培机构。

韩国的辅导班一条街 图源网络
当年我去韩国留学,还特意去传闻中的“辅导班一条街”,密密麻麻的广告牌非常壮观。在韩国,几乎所以有的中小学生下课之后都会去参加补习班,普通家庭在教培上的花费占到了收入的3成到4成。
当时听韩国的朋友说,当时年收入超过2千万人民币的培训老师比比皆是,顶级辅导班的老师社会地位特别高。即使是去到财阀家里做家教,也会给到极高的礼遇。
当时在中国,校外培训产业平平,教师待遇也比较平均。直到近几年,教培老师几百万年薪不再是新鲜事,“北大清华毕业生百万年薪”成为教培机构的宣传口号。

如今,轮到我们打压校外培训机构,会重蹈韩国的覆辙吗?我不能下论断。
但我坚持那句话,校外培训生生不息,源自于社会压力下的家长和学生需求,光靠打压培训机构是行不通的。
只要需求还在,那教育培训机构就不会因为打压而灭亡,该有的需求,会以其它形式得到满足。
这时候谁真的放弃,谁就输了。

聊完行业,我想从个人的角度聊聊对校外培训的看法。
首先,我双手赞同国家整顿校外培训机构。
这几年,课外培训偏离得的确厉害。2015年,互联网教育突然火了起来,VIPKID、跟谁学、猿辅导的每一轮融资都是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规模。
资本都是结果导向的,要的是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空间。他们拿了资本的钱,必须以百米跑的速度跑马圈地。
广告打得遍地都是,跟家长推送教育焦虑,行业内卷成大白菜,争奇斗艳地获取家长的注意力。
我有个朋友,孩子1岁半,就被家长按在椅子上学习3岁儿童的网课,问他:你听懂了吗?
孩子一脸茫然:妈妈我想喝奶。
朋友更焦虑了,说:怎么办,现在不学怎么行呢?
抢跑,是家长焦虑的解决方案;群体抢跑,成为教育企业的致富密码。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抢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我在做K12的时候,也一直有个疑问:平面几何明明比立体几何要难,为什么要初中学平面,高中学立体?这不是为难孩子吗?
后来,我去研究了发展心理学,里面讲到了思维方式的进阶顺序: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小学阶段,是形象逻辑思维,能够完成演绎和类比推理;到了中学阶段,则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够提出假设,解决演绎推理的过程。
由点及面,我发现课堂上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学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
校外培训让小学的孩子学初中的内容,初中的孩子备战高考,弯道超车的结果是——孩子的能力理解不了高深的内容,培训机构就只能用大人们思考过的解题方法,强制灌输给孩子。
比方说,奥数本来是针对天才儿童选拔的小众比赛,但因为家长的不甘心,让许多天资平平的孩子进入奥数赛道,既打乱了他逻辑能力的养成,也滋生了许多畸形的培训体系。
曾经有位清华教授,就这样批评过奥数培训:“现在很多上奥数补课班的孩子们,学习的知识根本就不是这个年龄段学习的,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知识有点过于复杂,孩子们根本就是听不懂,老师仍然会告诉孩子,不需要懂,只需要把公式背下来,就可以进行解题了。”

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王文湛 图源网络
该喝奶的时候非要吃辅食,该吃辅食的时候强喂主食,谁能消化?孩子体会不到数学思维的奇妙,享受不到任何乐趣,这是我一直反对超前教育机构的原因。
 
最近写过好几篇校外教培,因为曾在K12行业摸爬滚打,太懂得这些套路;也因为设身处地地作为家长,感受到了焦虑。
总而言之,我坚持的理念是:公立学校解决的是共性问题,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个性化的教育还是需要家长解决,每个家长都应该去挖掘孩子的优势,弥补孩子的不足。
比如我孩子胆小怕生,于是我准备趁着七月份工作安排稍有缝隙,带孩子参加一个朋友办的攀岩夏令营,打算用1周时间带着儿子去阳朔,看看喀斯特地貌,走过地下河,尝试一下攀岩,希望这不仅是他成长路上的宝贵经历,也是父子俩单独相处的一份难忘回忆。
这恰恰也是当年我父亲没有关注到,也没有做到的陪伴与教育。
今天是父亲节,成为父亲之后才懂父爱如山,祝福父亲们节日快乐。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176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