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周末好。
北京这两天防疫升级,海淀也开始准备居家办公了。
高级经济师快要考试,一建刚出教材,只能趁着录课室还能进,周末赶赶课。
快递越来越难收到了,前段时间囤积的物资到了快要用上的时候了。
支持从严,只是希望速战速决。
昨天一篇网文火了,重点是腾讯小马哥也转发打赏了。
大意是除了某位主编,没人再关心经济了。大家都只关心衣食住行,企业可以倒闭,但不能裁员;可以破产但不能加班……
有马老板的加持,这篇言辞激烈,意味深长的文章竟然现在仍然可见,令人羡慕。
其实文章只是想要攒点噱头,蹭个热点,换一个角度发泄不满。
如果没人关心经济,那大家的焦虑从何而来?如果没人关心经济,大家的压抑从何而来。
面对困难,企业想要自保可以理解,广大打工人只不过是最底层的受害者,又何苦相煎!
按照作者的逻辑,似乎大厂缩水、经济下滑是因为网民们不关心经济;照此逻辑,只要我们这些财经博主天天普及财经知识,经济就能恢复到从前?
……
今天是周末,不想关心经济,就聊聊柴米油盐吧。
最近几个月我也开始了节支的计划,今天想聊聊我的消费观。
因为不敢对形势盲目乐观,所以不管风雨是否到来,我还是打算先将“节流”这把大伞撑好。
在“节流”方面,我也将消费数据化,做到“心中有数”。
其实我本身并不是一个喜欢消费的人,但是在账单“数据化”之后,我还是发现自己在消费方面有了更加明显的收敛。
因为一旦开始记账,心里那根束缚消费的弦就莫名绷紧了......
生活中,有些人可能对物质方面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求,这或许来自内心想要得到的欲望,又或许消费购物能够带来快乐。
但我的消费观却十分传统。
04年我大学毕业,在参加三年工作之后,对这个城市的热爱让我产生了想要在这里扎根生活的想法,于是买房便成了扎根的第一个念头。
当时很多有朋友把我拉住,劝我先去买个车得瑟一把。
可是在一个学经济的人眼里,汽车那样的消耗品,在买了之后只会不断贬值,显然它不太符合我的消费观。
于是我花了和买车差不多的钱,交了房子的首付,这样的行为在当时遭到了朋友的质疑。
确实,08年的房地产状况和现在有些相似,次贷危机爆发,房子好像成了烫手山芋,哪怕房贷7折,基本上也都是无人问津。
后来再看,那就是房子的超级黄金坑,而且一去不复返。
一直以来我都很庆幸有这样朴素的消费观一直引导着自己做出准确的判断。
有人说花钱会让人快乐,好像对我而言很难。
去到世界各地,无论什么样的珍贵食材,都无法让我品出“金钱”的味道来。
这么多年,最让我怀念的还是老家的豆花饭和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
对于多数人来说,消费带来的满足感也永远只是一时的,冲动和热情终将褪去,那冰冷的物件怕是没有几分可回味的吧。
最近用微信记账本梳理了一下自己前半年的收入和消费,结果还是挺让我感到震惊的:
这几个月以来,发现我的资金竟然只有存量没有增量......
因为仅仅给自己买课、给孩子报课这两个方面的开销,加起来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再加上房租和生活的固定开支,算下来真是不少。
而且这其中还不包含出去旅游或是用车、购物等其他方面的费用。
买课是无法缩减的,因为我觉得这是投资不是消费。
在我看来,用知识付费去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有房子住,还要再去租一套?
说来惭愧,当初创业失败,负债累累。
后来条件稍好,孩子即将上学,权衡之下也只能买一套有学区的小房子让孩子占个学位。再租一个大房子,供全家人生活。
买房是为了孩子上学,租房是为了改善生活,加上留存的钱可以用于投资,这也算作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不过我也有冲动消费的时候。
特别是在买课方面容易上瘾,只要见到好的内容,就会赶快拿下。
总有一种买了好像自己就会了的错觉,也是一种浪费。
还有人说我是一个不愿意为品牌买单,只想为功能付费的人。
比如我很喜欢小米的东西,功能齐全,价格感人。
质量算不上上乘,但也算耐用。
所以我家大到电视、洗衣机,小到扫地机器人、门锁,马桶盖,都是小米的便宜货。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应该鼓励大家消费;
从投资Li财角度来看,应该承认消费主义的陷阱;
既然除了某编辑,没人关心经济,那就从关心消费开始吧!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