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饥荒,粮价疯狂到什么地步?老百姓有多苦?




古代历朝历代总是会发生大饥荒,明清时期也多次发生大饥荒。
大城市物价暴涨,当地老百姓或许还能忍,但三四线,五六线小城市,就很难忍了,毕竟直接关系自己及家人存活问题。
我们以明清时的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为例,清涧县是黄河、无定河交汇之地。
根据当地县志记载:
明朝万历皇帝年间,1582年,清涧县发生大饥荒,“斗粟3钱,一孩易米3升。”
一斗14斤小米,需要3钱银子,300文钱,有的家里实在走投无路,用小孩换小米,也只能换三四斤小米。
崇祯皇帝年间,1630年,这里再次发生大饥荒,“斗粟6钱”,一斗14斤小米,需要6钱银子,600文钱。
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涧县连年旱灾,“男孩易米二三升”。一个男孩也只能换得小米二三升,也就是两三斤小米。
光绪年间,1877,又发生旱灾,粮价再次大涨。
明清稳定无饥荒时期,京城老百姓的收入也普遍较低。
万历皇帝年间,1619年,内阁次辅徐光启就说:“都下贫民,佣工一日,得钱二十四五文,仅足给食;三冬之月,衣不蔽体。”
嘉靖年间,一个普通河工,一天工钱是三分银子,月收入也不过9钱银子。
稳定时期,大城市收入尚且如此低,那小城市小地方更别提了,大饥荒时期那日子根本无法过,也难怪历史上会发生很多极度夸张悲惨的事。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哦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诗意初夏】公众号主页
目前微信推送机制有所改版
为避免错过最新文章推送
请将“诗意初夏”设置为星标关注
这样能更及时接收最新文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