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在唐朝,
自小体弱多病,中年以后,更是疾病缠身,多病并发,
悲催的是,那时医疗水平远低于现在,
你会如何做?
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我们可以看下唐朝大诗人,世称“诗魔”的白居易,如何与疾病抗争,活到75岁的。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自小体弱,一生多病,涉“病”的诗词高达三百首,约占他诗词总量的十分之一。
但他却活到75岁,难得的长寿,令人惊讶不已。
1、白居易的那些疾病
大概18岁时,他就“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
30岁之前,他在《寒食卧病》诗里说他有次生病:“羸坐全非旧日容,扶行半是他人”,病得都快脱貌了。
40岁之时,他感慨:“我生来几时,万有四千日。自省于其间,非忧即有疾。”
白居易一生,病患缠身。
中年开始,疾病似乎增多,大病逐步出现。
虽然不是很确切了解都是什么疾病,但从字里行间,大概能猜测一些。
40岁大概有眼疾,两眼昏昏的,看得不是很清晰,他自认为原因是“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43岁左右,牙齿有点问题,开始掉头发。
祸不单行,这个时候,白居易似乎患有“肺病”。
这从他的很多诗词能看出,比如“肺病不饮酒,眼昏不读书”、“肺伤妨饮酒,眼痛忌看花。”
46岁时,白居易大概有了“头风”症状,头痛目眩,“肉味经时忘,头风当日痊”,“头风目眩乘衰老,祗有增加岂有瘳。”
68岁时,这个病情似乎有所加重,“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头旋剧转蓬。”
悲惨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风瘅之疾”也找上门来了,“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
关于这点,最直接的证据是白居易诗歌《病中诗十五首并序》,序言明确写道:“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瘅之疾,体矜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
2、白居易如何与疾病抗争,“自我疗愈”?
面对疾病缠身,病患频繁,要是换做旁人,也许无法承受。
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朝那些名人有几个能活到七十岁?
王昌龄活了59岁,李白活了61岁,王维活了60岁,韩愈活了57岁,李商隐活了46岁,杜牧活了49岁……
白居易最好的朋友元稹,53岁就去世了。
在多病情况下,不管是大病小病,大情小情,白居易能活到75岁长寿,不可不谓奇迹。
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白居易精神层面的自我疗愈。
古籍说“君子居易以俟命”,“乐天知命故不忧。”
白居易,字乐天,大概说出了“自我疗愈”的关键:尽快适应现状,拥抱变化,不怨天尤人,乐观向上,随遇而安,不烦忧,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用白居易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
疾病来了,怎么办?
能咋办?
来就来了,不惊慌,不害怕。
从容应对,不怨天尤人,尽人事,该治疗治疗,该喝药喝药。
至于结果如何,听天命,“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
纵观白居易一生,对待疾病,除去药物治疗之外,在精神方面,特别重视自我疗愈,心灵治愈。
他最看重心地宁和清净,超脱人世困倦,认为淡定从容,清净心灵,看透生死,才能从人老多病的忧患中有所超脱,精神心灵不被摧毁,“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
比如不再那么刻意追求名利,万事随缘,顺其自然,无心无事;
比如“每夜坐禅观水月”,坐忘禅定,息心静虑,禅定静心;
比如保持淡定,乐观看开些,不动不动就生气。
他有首名为《病气》的诗很发人深省:“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白居易这种“自我疗愈”的精神和做法,使得白居易能正视疾病,而不被压垮,反过来精神心灵层面的健康向上、安定宁静,又促使身体更好地应对疾病,更快治愈。
白居易在宋朝特别受欢迎,对宋朝文人影响很大,被称为宋型文化第一人。
苏轼更是推崇他,也受影响最大。
大概除了白居易作为庶族人士不懈奋斗,博取功名的那股拼搏精神外,还有他的“自我疗愈”精神和方法。
这种“自我疗愈”,用来对待疾病之外的其他问题,也同样有着积极意义。
几起几落、被贬来贬去的苏轼,为何总是能乐观开朗,心态超脱?本质上,苏轼也在时不时的“自我疗愈”,从而不被消极负面情绪或事情左右或压垮。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哦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诗意初夏】公众号主页
目前微信推送机制有所改版
为避免错过最新文章推送
请将“诗意初夏”设置为星标关注
这样能更及时接收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