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对外战争时候,如果前线统帅发生叛逃,会怎么样?
那后果,大概十分严重,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历史上,俄罗斯就曾经发生过。
01
16世纪中后期,俄国沙皇伊凡雷帝作为沙皇,依旧面临封建大地主阶层(波雅尔)等封建割据残余的分庭抗礼和严重威胁。
1558年,沙皇伊凡雷帝要夺取北方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
战争初期,俄军占领了纳尔瓦等很多地盘。
1560年,俄军歼灭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骑士团,攻占马林堡和费林。
俄罗斯其实已占据了大部分地区,但此后沙皇伊凡雷帝想独吞,于是战争持续。
但实际上,俄军继续战争,形势其实越来越不利。
当时在俄国国内,十六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后,波雅尔势力依旧很大,伊凡雷帝要摧毁波雅尔的经济基础,彻底消灭封建割据残余势力。
1561年左右,开始进入立窝尼亚战争第二阶段。
俄国面临波兰、立陶宛、瑞典和丹麦的战争冲突。沙皇伊凡雷帝对外采取分化瓦解和逐个击破的原则。
1563年,伊凡雷帝亲率几万大军,包围波洛茨克这个军事重镇。
在占领这个军事重镇后,俄军兵锋直指立陶宛大公国的首都,不断挺进。
结果,伊凡雷帝获悉,俄军主要战略据点之一的斯塔罗杜布城堡发生重大意外,俄军前线统帅准备投降立陶宛大公国。
1564年1月,俄国和立陶宛军队在乌拉尔河畔决战,立陶宛因为此前被伊凡雷帝拒绝了和谈方案,只能全力抵抗,立陶宛大公亲率大军对决俄军。
结果,俄军惨败,随后战争进入了僵局。
这一次决战,俄军总司令叔伊斯基不幸阵亡,很多俄军被俘虏。
立陶宛大公国建议俄国,双方可以和谈,大家一起抗击瑞典。
结果沙皇伊凡雷帝拒绝。
02
于是立陶宛和波兰合并,成为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实力一下强大起来,俄国处于很被动的地位。
前线战争的大败,导致俄国国内波雅尔势力和沙皇的关系变得”很紧张“。
1564年4月,令人震惊和意外的是,俄军前线统帅库尔布斯基突然意外的叛逃去了战争对手、敌国波兰—立陶宛大公国那边去了。
另外,在南部邻国克里米亚汗国滋扰边境时候,俄军波雅尔指挥官却并未及时给与必要的反击。
这些导致沙皇伊凡雷帝极为愤怒。
俄军前线统帅库尔布斯基对伊凡雷帝独断专行非常不满,大概要追溯到1560年。
那个时候,俄国朝廷重臣阿达舍夫等人被贬,库尔布斯基作为阿达舍夫的至交好友,对沙皇伊凡雷帝的独断专行极为愤慨。
库尔布斯基也预测到自己下场很可能也不会好,有可能跟阿达舍夫等一样被贬或者更悲惨。
1563年,库尔布斯基果然被贬,去了边境地区捷尔普特前线。
这一次,库尔布斯基叛逃敌国,给沙皇伊凡雷帝很大打击,伊凡雷帝极为愤怒。
库尔布斯基后来给沙皇伊凡雷帝的信说,他总被排挤,然后又失去了一切,是被赶出了国土。
后来,沙皇给他回信,指责波雅尔的背叛,并说这种背叛行为要受到严厉惩罚。
一个前线统帅叛逃,很大程度上导致俄军对外战争在短期内严重受挫,也导致伊凡雷帝对国内波雅尔势力进行了更加严厉的镇压。
03
1564年,沙皇伊凡雷帝带着家眷及各种贵重财物等等,悄悄离开莫斯科宫廷,住进了更远的夏宫,并把首都莫斯科的政务暂交其他人代为处理。
1565年之后,沙皇伊凡雷帝开始对波雅尔势力等全面动手,残酷镇压清洗。
尤其是在全国实行特辖制,并专门组建了特辖军。
伊凡雷帝利用特辖军对俄国实行了七年左右的血腥残酷统治,摧毁了波雅尔的势力,消灭了封建割据残余,扩大和巩固了沙皇权力,但也给俄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这个时期,伊凡雷帝的暴虐达到了巅峰,这也是为何他被称为“雷帝”。
大概1572年,伊凡雷帝取消了特辖制和特辖军。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