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食粮(六):关键在于农民
——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引子
文/陈启文
六
又一个人站在了历史入口处,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尽管有人称他是“孙大炮”,尽管他对中国的未来,有许多自由而大胆的想象,在《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三讲中,他讲的就是最实在的“吃饭问题”——大家讲到吃饭问题,以为是天天做惯了的事。常常有人说,天下无论什么事都没有容易过吃饭的......孰不知道吃饭就是顶重要的民生问题。随后,他话锋一转,将“吃饭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吃饭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的。”他提出的目标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有很便宜的饭吃”,而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首要是解决土地问题,“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才算农民问题真完全解决”。他还特别提出:“中国要增加粮食的生产,便要在政治、法律上制出种种规定来保护农民。”他还不厌其详地分别从机器生产、肥料、换种、除害、粮食的制造、粮食的运送、防天灾等七个方面提出要发展农业生产,来解决每个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1949年早春,这也是蒋介石在大陆度过的最后一个春天。他黯然引退,回到老家溪口,开始闭门思过。不知一生戎马征战的蒋介石,是否反思过他的对手为什么能够取得不可思议的成功?
毛泽东曾就汉代农民起义中的张鲁做出了这样个论断:“中国农民一穷二白的状态两千年基本未变。”
未变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最根本的,就是两千多年来的土地所有制一直未变。
这也是他本能为未来中国测出了一条道路——土地革命。
当时,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说:多少年来,国民党把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当作最重要的口号之一,不幸的是他们太忙了,竟至于没有工夫去实行那位卓越的领袖所订的土地改革方案。——这是一份外国人办的报纸,但它说出了中国的真理。
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也有个有趣的估计:“论功行赏,如果把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样个既清晰又简单的比例,却几乎把历史所有的真相都揭示了。
多少年后,曾在蒋介石麾下担任国防部参谋的黄仁字,成了史学界的异数,他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形成了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他当然没有忽视蒋介石这个人,一次,偶尔翻阅蒋介石日记,他发现,蒋介石终于看出“土地改革为胜败之关键”,然而,对这个关键的发现蒋介石实在太迟了,远的不说,就在抗战爆发的那年,毛泽东就在延安的窑洞里对美国记者斯诺说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预言:
——谁赢得了农民,就能赢得中国!
(有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