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奇迹
——长篇报告文学《山盟:揭秘中国崀山申遗之路》尾声
文/陈启文
一部书写到尾声,总让我惊讶地发现,有太多的事物被我遗漏了。这也是文字永远的局限。能够记录下来的,总是一些东鳞西爪的碎片......
崀山,从一个开茅荒开出来的“农民公园”,到如今具有国际水准的风景名胜区,从一个县级旅游开发区到世界自然遗产,这是一个说短也短、说长又足够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人说是十多年,也有人说是二十多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倾注了几代新宁人崀山人的汗水和心血。如果没有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追求,崀山,也许至今还是一个“农民公园”。但毋庸置疑,新宁和崀山的腾飞是近五年内发生的事。从旅游立县到崀山申遗,一个省级重点扶贫县开始了“后发式跨越”,由此而进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既是新宁人敏锐地捕捉到的,也可以说是他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机遇。
四个年头了,新宁、崀山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里的每个人都眼睁睁地看着。
像陈优秀这样一个人,或以他为代表的一个群体,是值得我们反复打量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人民在历史上的主体作用,但在中国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下,在现有的国情和体制下,决策者扮演着多么关键的角色。一个地方的决策者,他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生境界,他立足点的高度和视野,往往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命运。这就意味着,在中国,中国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历史进程中的关键点上,必然会有一些起到轴心作用的人物出现,每一个决策的过程,都蕴含了决策者的高度和视野。这次在崀山采访,在陈优秀、李小坚和黄锡等人身上,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同样,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他们拥有的权力是成正比的。有人说,如果没有崀山,中国丹霞申遗不会成功;还有人说,如果没有陈优秀,就没有崀山申遗。这其实都是大实话,一切的真实就是如此。
“现在回过头来看申遗,真是难以想象的艰难,每迈出一步都历尽曲折和艰辛,每取得一点进展都来之不易。”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感触。这个人身上有很多令人钦佩的地方,譬如说他的胆识、气魄、视野,但他身上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一种精神向度——他以“人民满意”为人生追求。而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黄锡重复了多次的一句话,“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只要经历过那场面,你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每说到此处,黄锡的泪水就开始往下掉。我看着他,他总是下意识地摇着大脑袋,好让泪水掉干净,就像一年前他这样使劲地摇着脑袋,好让脸上的烂泥掉干净。如果换了眼前,或换个别的地方,这样的话一出口,就会有人突然大笑起来。这也是中国社会普遍面临着的基本价值和伦理缺陷的问题。但在新宁,在崀山,在经历了2009年的申遗大决战之后,我从很多新宁干部的话语中,眼神里,都感受到了他们内心里对人民的尊重、感恩和一种非常必要的正视。
诚实地说,在崀山采访时,我的心情时常是矛盾的。这里,我丝毫不想掩饰,在崀山申遗和中国丹霞系列捆绑申遗的整个过程中,无疑也有太多值得我们追问和反思的东西。不同的声音一直存在。
有人说,邵阳是湖南省最穷的地区,新宁是邵阳最穷的县。而对于崀山申遗充满质疑和忧虑的人们,基本上集中在这样一个焦点上:申遗的成本和代价。一篇网上盛传的文章声称崀山斥资五亿申遗,是一场豪赌,如果申遗不成,新宁县将背上沉重的债务,整个经济会一下倒退十年。很明显,这里有太多情绪化的成分。对此,陈优秀显得非常坦诚,他说,自2006年崀山首倡“中国丹霞”系列捆绑申遗之后,四年来,新宁县在申遗各项工作上总投资高达四亿五千万元,下一步还将投资约一个亿用于硬件设施建造和软实力提升,而崀山去年的门票总收入也不过一千一百万元左右,整个新宁县去年财政收入刚过两亿五千万元,如此高昂的前期投入的确给新宁当地带来了极大的财成压力。这样大的投入到底值不值得?陈优秀毫不犹豫地表示,花四亿五千万元为崀山赢得个国际品牌、为湖南争来了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值得,很值得。
很多事,其实越透明、越公开越好,陈优秀把一笔账算清楚了,也就澄清了很多人的一个误解,或故意混淆视听的一个说法。
作为新宁的当家人,陈优秀直在反复强调,要节约,不能大手大脚,申遗毕竟不是烧钱。那可是真金白银,是要还的,不是白给的。不能因为申遗就拿钱不当数,申遗毕竟不是唐僧肉,不能成为有些人想割就割的唐僧肉,也要精打细算,可以说那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不错,崀山在申遗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投入了四个多亿,但这些资金并非用在申遗本身,其中百分之九十三的资金都用在了景区建设上,按世界自然遗产标准和国家5A级景区的品位,崀山实施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包括景区保护性设施建设、配套设施、景区和公路沿线环境整治、景区民居改造等,极大地提高了景区的综合素质和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换句话说,就算崀山不申遗,这些建设也是势在必行的,除非崀山根本就不再作为一个风景名胜区而存在。实际上,崀山真正用于申遗事务方面的费用还不到百分之七。并且,这四个多亿的投资,基本上没有动用县财政,除了银行融资,还有省市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杆线人地工程的总投资一个多亿,全部来自电力、电信等部门。事实上,哪怕申遗未果,新宁、崀山也不会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更不会出现倒退十年的可怕后果。
——这是一个价值认知的问题,但不是疑难问题。只要把崀山申遗这个事件置于历史、当下和未来三个维度稍作考察,对其基本价值似乎不难做出判断。崀山申遗的结果,事实上和上述的判断恰恰相反,他们借助申遗发力,不但还了崀山十年的债,而且把新宁、崀山一下往前推了二十年,有人甚至说推进了三十年。
应该说,崀山是幸运的,在申遗过程中,恰好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崀山人真正是化危为机,利用国家拉动内需的机会,争取到了一系列资金项目。
如果没有崀山申遗,洞新高速公路很可能只是一个非常渺茫而极其可虑的远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就说过这样一句大实话。一百多个亿的投资,在湖南省的交通布局上,决不会从一个县域的利益去考虑,而是从构建“北有张家界,南有崀山”的全省旅游新格局而做出的一项宏观决策。这是省里的决策,但这一大胆的构想最早却是新宁人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新宁人的高度和视野,这也是我特别佩服新宁的地方。如果没有这样的大视野,新宁人崀山人的梦想不可能这么快就变成现实。而这样一个全省旅游新格局,它的外延还在不断地扩大,永乐高速、张家界——崀山——桂林旅游高铁和武冈机场建设已经列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如果没有崀山申遗,地处偏远的邵阳、新宁以及周边的县市不可能这么快就进入了“铁公鸡”(铁路、 公路和机场)时代。随着以崀山为轴心的辐射,一个便捷通畅的高速立体交通网络已现雏形。“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新宁人既善于抓住机会、借助外力,也善于苦练内功。他们没有等待。从2008年开始,就从改善内部交通着手,大力实施外围交通突围战,目前,全县农村通畅工程总里程已达到一千二百八十公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寨已经修通了水泥路,新武公路改造全面完成,还有207国道、邵新公路的扩改工程正在全线施工,还有白塔公路、新全公路建设陆续开工。随着“六路两桥”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王晓良反复叹息的那些制约新宁发展的交通瓶颈即将彻底打破。
在经历了、走过了数年的申遗之路后,很多新宁人、崀山人都变得理性而清醒了,他们无疑都非常看重那个最终的结果,但他们也看到了申遗过程中他们通过不懈的追求和艰辛的努力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效果:2007年,崀山被评为全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景区之一;2008年崀山又被列入全国精品旅游线路及全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2009年,对于新宁、对于崀山,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年,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并顺利通过国际专家的考察评估、申报国家4A级景区通过国家验收、舜皇山被确定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洞新高速提前开工、六条国家和省级干道建设同时推进......
在崀山申遗这个强大引擎的驱动下,新宁的城市化建设也在提速。与此同时,崀山大道建设拓展了县城扩容的骨架,城市污水处理厂、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先后完成,县城建成区面积从一年前前的十平方公里拓展到十二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百分之三十二点八在一年里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并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县城”。从今年起,新宁又将紧邻崀山景区的县城按“两桥、两园、三区、四路”打造,湘水大桥、白沙大桥、夫夷公园以及连接景区的崀山大道正在加紧修建。截至目前,全县共筹集资金一亿两千万元用于崀山旅游开发,并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和个人资金,重点建设和改造了崀泉宾馆、崀山大酒店等五十多家接待单位,使五大景区及十多个外围景点形成了“四日游”的规模。随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实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启动,崀山御景花园等批重大城建项目强力推进,新宁正在努力打造山水兼容、独具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新城。
新宁以旅游立县效果开始凸显出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农业、工业、城镇的全面发展。新宁新农村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精心打造了崀山景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漂亮的民居、整洁的村庄与崀山美景交相辉映,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给游客置身“世外桃源”的享受。2009年, 新宁县代表邵阳市接受全省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检查验收,被推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县新办一百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九十多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二十多家。2009年又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一百二十六个,现在开工建设的项目一百一十六个,新宁人期待已久的黄金牧场三十万亩草山开发招商正在洽谈......
但陈优秀深知,目前崀山的旅游开发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而且大多是比较单一的观光游。现在,申遗成功了,要抓住这个机会,实打实扩大崀山的知名度,投了几个亿,如果不能使崀山名扬四海的话,那就太不值了。历次申遗事实证明,就算申遗成功,轰动效益、媒体关注也就只有半年时间,过后那效应也就没有了。崀山要抓住这个机会趁热打铁,该上的就要上,该做的就要做。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按他的设想,将来要大力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科考、农耕等多元旅游,并围绕旅游重点扶持橘橙、竹木、畜牧、药材等深加工行业,大力开发多元旅游,给旅游经济注入强大生命力。
陈优秀说,崀山申遗无疑也提高了一个地方的综合软实力,包括管理水平,规范体制,制定制度,现代的旅游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在申遗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不断完善。百年大计,人才为本,通过申遗,不拘一格选拔和储备人才,崀山也正在组建一个优秀的旅游建设、管理、策划和营销团队。崀山申遗的路还有很长,就算申遗成功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申遗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申遗成功也只是给了我们一块金字招牌,还要看我们以后如何打这块招牌,如何利用这块招牌,比如崀山获得“国家风景名胜区”一样,不等于旅客从今以后自己来了,就算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不等于以后崀山旅游就踩死人!以后靠谁,靠我们的管理人才,靠我们的管理团队,必须靠我们进行营销。
他还再三提到,这次利用申遗的机会,向全县人民大力宣传旅游知识和崀山旅游资源,在广大民众中树立起旅游立县的观念,让民众知道崀山美在哪里,崀山的价值在哪里。这样即便申遗失败了,广大干部群众也会在申遗过程中提高旅游素质,学会尊重和保护崀山旅游自然和文化遗产,这就是所谓“申报过程也是认识提高的过程”。
这还仅仅只是当下现实的价值,对于未来,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崀山,可以说,获得了无穷的价值,功在千秋,泽被子孙。
行文至此,我又接到了王晓良的一条短信,一首诗:“昨夜京城月,今宵浦江风。匆匆何所事,只为丹霞红。此间坎坷路,几人能从容。任凭千夫指,成败论英雄。”其间滋味,有悲怆,也有“任凭千夫指”的无奈和凛然,五味杂陈。
四年申遗,对于经历过的所有人,其实都有了自己对一些事物看法的沉淀。申遗的意义,已远远超过这一事件本身。崀山申遗,无疑有着在世界的坐标上重新定义崀山的非凡意义。而在申遗过程中,崀山人也开始对这个世界遗产组织的特殊制度和价值观以及它非常完备的法律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新宁人有这个心理准备,不管最终的表决结果怎样,新宁,崀山,都是大赢家。新宁县政协主席羊立华在谈到崀山申遗时说,“成不成功都是功。”作为县四大班子一把手之一,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与县委、县政府“同举申遗旗,同唱申遗调,同谋申遗计,同创申遗业”的口号。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教授伍德先生说:“崀山申世遗后,如果配合一定条件的外部交通环境,崀山至少可以在五年内成为湖南第二个张家界!”
陈优秀还透露:新宁县更名为崀山县的报告,国家民政部已受理了,指日可待。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申报的是世界自然遗产,谈得最多的却是文化。
陈优秀说,没有文化的景区,就是没有灵魂的景区。新宁人排除一切干扰,始终把握建筑风格的文化品位,坚持国际化的高标准,不搞重复建设。而今崀山人已经规划好了,通过夫夷江两岸,从县城到景区,打造成一条文化长廊。
崀山申遗,不仅是申遗,也是在重申一种精神。他们在强力推进崀山申遗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种“尊重科学、敢为人先、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申遗精神。“敢为天下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湘中、湘西南一带突出的地域人文特质,从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首创楚勇的晚清重臣江忠源和刘坤一、潜心学问的著名学者刘永济到今天敢打敢拼的乒坛皇后邓亚萍等,这些历朝历代的新宁人,都有着一种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胆识和气魄。从“旅游立县”战略的确立,到“苦练内功,外争品牌”创新思路的提出,崀山旅游品牌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崀山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崀山走出湖南、走向世界,这本身就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结果;从率先倡议“中国丹霞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到牵头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等六大丹霞景区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短短四年时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崀山创造出世界“申遗”奇迹,使崀山在向建设国际旅游新区目标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充分体现出新宁人民勇立潮头、敢于担当的胆识和气魄。
一位专家这样评价新宁人:“只有我们想不到的事,没有你们新宁人做不到的事。”
通过申遗,新宁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局面,四大班子空前团结,还锻炼了一批干部,整个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诚如陈优秀说,崀山申遗是一种上上下下凝聚而成的合力共同造就的。从国务院,国家建设部,湖南省委、省政府,省建设厅到邵阳市委、市政府,一句话,没有这些坚强的后盾,仅常新宁一个县的力量,崀山申遗不可能走到今天,走向世界。2007年9月17日,省委常委、副省长徐宪平在长沙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2008年7月14日,徐宪平在省政府办公厅主持召开崀山申遗工作协调会,形成湘府阅[2008]63号会议纪要。2009年4月7日,徐宪平在长沙主持召开崀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题会议,确定崀山申遗总体工作要求及《崀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综合整治工作方案》。8月4日,副省长韩永文主持召开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工作会议,要求省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崀山申遗工作的支持,做到重视到位、资金到位。省政府召开的四次崀山申遗省长办公会议,组织督促了三十多个省直部门单位和金融机构支持崀山申遗工作,支持项目资金九千八百六十四万元。对于崀山申遗,邵阳市举全市之力于以支持,市委书记童名谦、市长郭光文一次次走进崀山,现场解决申遗工作的实际问题,市委常委王长忠、市人大副主任肖洪泰、副市长余雄、张殿文、市政协副主席辛建平等分管崀山申遗工作的市领导,在整个申遗过程中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讲评”工作机制。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申遗办主任张永祥介绍,在省里的申遗专项资金没有到位之前,市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2007年调度一千五百万支持崀山申遗,2008年又调度了两千万,解了崀山申遗的燃眉之急。随后,市里又为崀山申遗拨出一百五十万工作经费,这在邵阳,在其他项目中,还是从未有过的事,很多事,靠县里的力量做不了的,市里都会及时解决。譬如说S20省道武冈至新宁段,原本是按商品粮基地公路的标准修建的,按标准省里每公里补贴一百五十万元。由于建设标准偏低,路况很差。这次,为了推动崀山申遗,市里下了决心,一定要打通崀山旅游的这一个瓶颈,全线按省道标准打成水泥路,每公里的造价达到二百五十万。这条路发包给两家公司后,由于资金链断裂,又停工了。市领导跑长沙,找省里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请求支持,让工程迅速恢复施工。这次,国际专家来崀山考察验收,从长沙到新宁,一路上要经过邵阳市辖区的邵东县、双清区、大祥区、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邵阳市全力支持,既要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营造出欢迎的氛围,沿途又不能看见冒烟的工厂。这一路走过来,IUCN专家对沿途的环境非常满意。
在利益格局的大调整下,得到了最广泛的崀山人民的支持,但老百姓无疑也有很多现实生活的困难。现在,老百姓不能再上山砍柴了,都烧上了沼气、液化气,但由于交通不方便,老百姓进县城买一瓶液化气要二三十块钱路费。以黄背村村干部李柏青家为例,他家每个月要烧三罐气,加上路费,在四百块钱左右。这对于一个农家,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我问他,怎么不烧沼气?他说,景区的一草一木都不准动,沼气池里没原料。应该说,这不是多余的话,而是非常实际的困难。我在崀山采访时,已是2010年春夏之交,这里的拆迁安置房还没有建好,走进临时过渡区,很多农民,从去年拆迁到现在,一直住在临时安置的简易工棚里,房子低矮,阴暗潮湿。一刮风屋顶上的瓦片就被吹走了,大雨直往棚子里灌。但到现在依然很安定。
我想,这不是别的原因,这是他们看得到希望。一切从人民的利益着想。让利于民。此时,正值雨季。但北大门外的新安置区,已经完成三通一平,蓝图早已绘就,很快就要开工了。这不仅是一个生活安置区,也会建成一个景区的多功能服务区。老百姓不但得到实惠,也看到了希望。告别崀山时,我又听到了一个喜讯,崀山镇有七座小水电站开始试机送电,景区的老百姓,在不远的将来,就会用上价廉物美的清洁能源,这是申遗的需要,更是景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
对于很多人担心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在申遗成功后是否会出现过度开发的问题,目前,崀山正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建立健全遗产长效保护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数月来,我一直在追溯中国丹霞——崀山申遗之路,我尽量保持了原生态呈现的方式,保持一种在场的叙述。我深信每个读者都会做出自己理性的基本价值判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或者当事人的记忆出现了某些偏差,也可能是我自己在记录的过程中或与事实有某些出入,请读者们在阅读中体谅。
我有一个奢望,如果百年后还有某个崀山人偶尔翻开这本书,但愿他翻开的不是一本刻板的、尘封的档案或文史资料,而是打开了历史的记忆之门,那些活在一百年前的人物,将在文字中复活,不是符号,而依然是一个个活着的、血肉丰满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报告文学可以成为某种形象史的意义。
我感觉,这是一本怎么写也写不完的书,一本无尽之书。
2010年7月大暑,初稿
2010年8月15日,改定于樟木头作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