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观澜】陈启文:还原真实的袁隆平


还原真实的袁隆平
——人物传记《袁隆平全传》后记
文/陈启文

2016年底,我曾在《袁隆平的世界》一书后记中写道:“这部书从袁隆平诞生一直写到2016年岁末,篇幅够长了,体量也相当厚重了,但仍不足以承载袁隆平的世界,我所呈现的只是一个提炼或浓缩的世界,袁隆平的世界和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有着难以穷尽的秘密和无尽的解释空间,这样一部书,永远都不能画上句号,永远都在续写和添加......”.
袁隆平生前一直奉行“生不立传”的原则,这也是中国史志传统之一,尽管此前有一些关于他的传记问世,但他本人并不认可。而今袁隆平与世长辞,有不少读者建议我在《袁隆平的世界》一书的基础上续写一部完整的《袁隆平全传》,这其实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对这样一位为人类造福、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我们确实需要一部完整面准确的传记。
在《袁隆平的世界》一书出版之前,书稿就已分别提交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审读。经该中心原党委书记罗闰良研究员、袁隆平院士办秘书辛业芸研究员审订,在真实性和专业方面对该书予以严格把关。此外,本书的一些重要篇章,也交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审订,如分子育种和转基因方面的内容,由李继明研究员审订,杂交水稻在菲律宾以及东南亚的国际推广,由张昭东研究员审订。中心主任助理、国际处处长廖伏明研究员是袁隆平指导的博士生,也参与了对部分篇章的审订。这些专家都极为严谨,几乎是一字一字地“抠”,有的审读了四五遍。李继明先生说:“非专业人士介绍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很难拿捏到位。”但最终他对该作品给予了十分肯定的评价,认为在专业性上已经过关了。罗闰良先生也给予了如此评价:“隔行如隔山,你已翻过了这座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也得到了袁隆平本人的认可和签字。因而,《袁隆平全传》基本以此为准,同时对2016年之后的袁隆平生平事迹进行续写。袁隆平在迟暮岁月对中国海水稻的研发推广,填补了农业领域的一项空白,为此,在本书中新增第九章《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集中展现袁隆平海水稻团队的科研成就。该章经袁隆平的学生、海水稻研究专家李继明博士多次审订,笔者根据其意见进行严谨的修改并经他审读通过后,又提交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罗闰良研究员审订,并吸收了袁隆平生前的工作秘书杨耀松研究员的宝贵意见。另外,本书还在第十一(原《袁隆平的世界》第十章)新增一节《永远的袁隆平》,亦经罗闰良研究员审订。这是对袁隆平最后岁月的续写,也是对他老人家的无尽追思。
2022年8月1日,在杨耀松研究员的陪同下,笔者专程拜访了袁隆平夫人邓则,就《袁隆平全传》一书续写和增补内容进行了真诚的交流。邓则老人代表袁隆平家属表示对《袁隆平全传》一书“同意授权,允许出版”。
本书从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开始,一直写到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如果加上对他父辈和先辈的追溯,时间跨度则更长。对于我,这是一次难度极大的写作,但我也经历了一个奇妙的写作过程,一路追随着主人公在时空中穿梭,他在前行,我在追寻。我时常会置身于一种当下与回忆交错的情境,而回忆的力量往往让时间遁形,让两者之间发生呼应。
袁隆平无疑已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意义,他已不完全属于自己。关于他,关于杂交水稻,早已是家喻户晓,既有太多的传奇和神话,亦有不少的偏见与误解。我一直让自己的叙述在平静和诚实的状态下进行,如此才可能正视他,从而矫正一些由来已久的历史错讹和记忆偏差,如他的出生年月,如他的血缘谱系,师承关系,还有关乎他人生抉择与走向的一些细节,我觉得都要竭尽所能地还原真相。由此,才能呈现出一个作为平常人,有着平常心的袁隆平。
还原袁隆平,其实也是袁隆平先生本人的愿望。他总是自揭其短,来矫正和弥补那些失实的文字。有的作品一味强调他奋不顾身的科学钻研精神,却又恰恰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对这种“袁隆平版”的励志故事,袁隆平一半是好笑,一半是苦笑,他不得不一再澄清事实,他觉得把他塑造成这样一个“典型”将会误人子弟。科学攻关也绝非“奋不顾身”就能攻克,而是一些更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其成败的关键又往往取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袁隆平无疑已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且是一步一步抵达这个境界的。他从雪峰山下的山沟里走向世界,从一位普通农校教师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在杂交水稻的疆域里一次又一次地登上无人登临的世界之巅,给世界带来一次次震撼,这是一个“一生都在抵达”的过程,也是我在本书中追踪和还原的过程。
描述袁隆平的科学世界,是我从一开始就预料到的一道难关。在此前的报告文学采写中,我也触及一些科技方面的问题。科学是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这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而文学恰恰相反,必须从科学的理论认识层次一步一步拉回经验认识的层次,还原为具象。这让我遭遇了一次最有难度的写作,一个科学家的形象可以用文学笔法来描述,但要搞懂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对我这样一个“科盲”太难了,就算搞懂了,还必须找到一种文学化的叙述方式,把那些艰深而枯燥的科学术语、科学数据深入浅出又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这两道难关堵在我前面,非常难。说实话,我也想以文学的方式绕过去,不谈科学,只谈人生。但要厘清袁隆平一路走过来的科学探索之路有多么艰难,这又绝对不可回避,否则就无法把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最关键的、根本性的突破与创新揭示出来。我只能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开始一字一句地“啃”,再就是带着问题去请教,而最好的课堂就在稻田里,那是袁隆平的科学现场,他的世界其实就在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
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那样漫长,艰苦卓绝而又秘境重重,当我逐渐揭示这一过程时,也看到他的精神世界。袁隆平从来不是为科学而科学,在他身上有一种从中国古典士人精神中延伸出来的忧患意识和天下情怀,又加之幼承母教,他身上也有一种西方的哲学精神,如尼采对他的影响,这些让他有一种矢志不移地追求真理的信念。在这双重的人文精神影响下,他的科学精神一步一步得以提升,使他成为登上世界之巅的科学家。
人间食粮,原本就有精神属性。在世人的心目中,袁隆平早已不仅是作为一个人的形象而存在,他所具有的高贵人格和精神风范,早已属于一种精神存在。在追溯他的人生世界和科学世界时,我也渐渐觉悟到,任何一个科学家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不是由单纯的专业水平所决定的。袁隆平漫长的一生一直与中国现当代的历史进程结伴而行,而在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历史遭逢、时代际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态度、生活哲学、人生智慧,都有一个演绎和发展的、从模糊到清晰的精神脉络,只有将笔触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才有可能对现当代中国演进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更广义的思考。
历经数年的追踪和续写,这部《袁隆平全传》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我所呈现的依然只是一个提炼或浓缩的世界,而袁隆平的世界和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有着难以穷尽的秘密和无尽的诠释空间......
2022年8月25日改定于东江之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