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白云低(二):
道州贬官之民间福神阳城
二
在元结离去数十年之后的中唐德宗年间,道州又来了一个贬官,这位新来的道州刺史,名叫阳城。这是个很神秘的人物。据《新唐书∙阳城传》,此人是唐德宗时进士,字符宗,唐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生卒不详。他中进士后似乎曾一度归隐,当时的宰相李泌力荐,请他出山为官,不从。后来还是唐德宗派宦官取来朝服绯衣,下令他更衣觐见,并赐帛五十匹,这阳城似乎万不得已,才从隐居生活步入官场,当了谏议大夫。谏议谏议,就是给朝廷提意见,照理,一个看破了红尘的隐士,是不会太认真的,可他要么不干,一干就来真的,没多久,这个阳城就这耿直较真的脾气,因弹劾皇帝宠幸的权奸降为国子司业,随后又被贬为道州刺史。这个皇帝也是,好不容易把一个不爱做官的人请出山,没几天就把他撵走了。
这个人到了道州,那臭脾气还是一点也没改,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朝廷,要求废除这里的一项古怪的朝贡——进贡道州矮奴,即把身材矮小的道州人作为贡品送到皇宫中做太监。而要追溯这种奇特进贡的来历,已由来已久,相传,隋炀帝时,当时的永阳县(包括今道县、江永)出了一名叫王义的侏儒秀才,伶俐善辩,插科打诨,深得皇上恩宠,被作为伶优带在身边戏弄取乐。到后来,道州矮奴便成了这一地著名的土特产,代代因袭,形成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矮奴的制度。但道州也并非遍地矮奴,一些丧尽天良的州官为了讨好朝廷,便命人把儿童放在瓦罐里生长,用这种残酷手段把好端端的孩童制造畸形矮奴,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等到每年进贡时破罐出人。白居易有诗曰: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那生离死别的凄惨和对生命的摧残可见一斑。而要上书废除这一荒唐的矮奴朝贡,无异于直接向皇权挑战。这个阳城还真是条汉子,他上书说:“别说历代典章制度没有规定下属必须上贡矮奴的规定,再说,即便道州有身材矮小的百姓,他们也只是矮民,而不是什么矮奴。”而且,不管朝廷答应不答应,他当一天道州刺史,就拒绝继续上贡。或是当时皇帝还真有些良心发现,在阳城几番冒死上书之后,矮奴进贡后来不了了之。诚如白居易的诗史: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除此之外,阳城在道州似乎并未留下更多值得载入史册的显赫政绩,他后来的情况也不太清楚,好像是又弃官归隐了。据称,唐顺宗即位后,曾下诏征阳城回京任职,但此时他已去世,卒年七十岁。然而,道州人却一直没忘记这位父母官,为感激他为道州百姓带来的福气,他们把内心里对阳城敬奉逐渐演变为了一种信仰,尊他为福神,阳城庙也称作福神庙。星官消除天灾,好官免去人祸。往后,天上福星与人间的好官阳城,渐渐合二为一,人神合一的福星从此诞生。其实,我很早就在元朝道教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知道了这位福神阳城,一副温厚的长者形象,看上去并不像飘逸的隐者。又想到现今当官的人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又有多少人为了大树特树造福一方的政绩工程,却把当地老百姓搞得苦不堪言。其实还是像阳城这样好,真正的为民造福,并非一定苦心孤诣的搞什么德政,而是消灭一些恶政。(未完待续)
——收录于散文随笔集《漂泊与岸:湖湘溯源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