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还有一个这么重要的部位!


原视频标题:Everyone IGNORES This Part of Their Body

https://youtu.be/IqGowurcVPs?si=yjLywXtDnJIlfW22发布于2024 年 6月17日


谈谈关于筋膜的9件事,这将颠覆你的认知。
01

什么是筋膜?


筋膜是一种额外的被动组织,就像用来包裹着易碎物品的气泡膜一样。筋膜是包围身体每一块肌肉的基质或材料。资料:筋膜是贯穿身体的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疏松或致密结缔组织),它衬垫在皮肤底下,及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神经、内脏。筋膜分为三种,分别叫浅筋膜、深筋膜、内脏筋膜(浆膜下筋膜),它们延绵不断贯穿身体上下。
02
关于筋膜的九件事
1、 筋膜包围着身体的每一块肌肉。
如图示上下举哑铃:可能大约举20次左右,就会很累。因为做这个动作时会消耗很多能量。

而如果我们用一条弹力带绑住哑铃,虽然仍然是上下举同样的哑铃,但会消耗更少的能量,因为使用了来自弹力带的自由能,它传递了很多能量。筋膜就类似于弹力带,比如:我们在跑步或跳跃等等活动中,通过筋膜就可以获得很多能量。筋膜不仅仅是关于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它还涉及到对肌腱、韧带和筋膜组织的负载和释放。2、筋膜赋予身体姿态和形状。

筋膜决定你的姿态,人们在变老的时候,有些人走路时只能低着头看向地面,这是由于筋膜组织的僵硬和紧绷导致的。如果他们知道如何保持筋膜健康并修复它,那么这些问题可以完全避免。3、筋膜能适应环境。筋膜也具有与液晶(如数字电视)类似的特性,具有重复的类似形状的图案,能够根据环境变化适应环境。
4、筋膜能迁移和润滑细胞制造筋膜或胶原蛋白的小细胞被称为成纤维细胞。身体有数十亿个成纤维细胞,这些小细胞就像小蜘蛛一样,可以在体内移动,并奠定基础物质用于润滑和运动。5、 筋膜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筋膜在纤维肌痛、足底筋膜炎等情况下会感到疼痛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损伤会变成一种内在粘连。所以通过放松肌筋膜、按摩和触发点疗法有助于改善筋膜炎症,包括纤维肌痛和足底筋膜炎。6、筋膜会因缺乏运动而僵硬。当你不活动时,就停止了胶原蛋白的移动,因此胶原蛋白会变得粘稠、僵硬,而筋膜会融合在一起,并使肌肉变得僵硬。然后当你再移动这些组织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不会让你移动。此时,人们通常以为是自己肌肉僵硬,但实际上是筋膜僵硬。7、 筋膜延伸至全身,从头到脚相连。真正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技术在实践中会有效的原因。
例如:1.在尾骨部位受伤,最佳缓解的方法是:治疗颈部后方。这是因为筋膜是相互连接的,当把筋膜拉长时,就有了更多的空间。 2.肩部问题,最佳缓解的方法是:治疗右小腿和跟腱。因为身体右侧下半部的筋膜与左肩相连接。3.右肩疼痛,最佳缓解的方法是:治疗胆囊区域处。这里也涉及到膈神经的参与,但还涉及到围绕在膈神经的所有筋膜。一直向上延伸到第三颈椎处,有各种各样的筋膜附着点。因此,当放松胆囊区域部分时,就放松了右肩部分。所以,通常可以通过对的身体其他相关部位进行筋膜按摩,来缓解紧张的筋膜或发炎的筋膜疼痛。8、 筋膜帮助平衡和协调。筋膜是由大量微小的神经组成的,这些神经使身体知道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因此筋膜对平衡和协调至关重要。9、筋膜可以更改材料属性。筋膜能够改变其材料特性,可以从非常僵硬变为非常有弹性。如果你整天坐着,一动不动,环境信息是“不要适应”,而是要保持紧绷,所以会保持身体处于同一位置。例如:养老院的人们整天都保持同一姿势坐着,最终就只能坐着了,因为筋膜僵硬。筋膜与环境保持着联系。而当你开始行走或移动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筋膜开始变为非常有弹性。而当我们受伤时,我们只能通过活动身体的另外一侧来保持弹性。                                         
03
修复筋膜的秘诀
•  做不同方向的动态运动恢复筋膜的秘密在于从不同方向做动态动作,而不是重复同一动作。因此不要重复做相同的拉伸和锻炼!
比如:如果只骑自行车,而且总是反复地骑,腰大肌会变得非常紧绷。•  高剂量的维生素D3服用高剂量的维生素D3(如50,000IU),一定要确保同时服用辅因子维生素K2、镁、锌和B6,这样可以防止因服用高剂量维生素D而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维生素D和辅因子的信息,请点击这里晚餐时吃它,今晚即可睡更香!。
本号致力于营养健康知识翻译分享,内容来源于Dr.Berg。Eric Berg博士是一名脊椎按摩师,专门研究健康生酮和间歇性禁食。是畅销书《健康生酮计划》的作者,也是 Dr. Berg Nutritionals 的总监。他不再执业,而是通过社交媒体专注于健康教育。

Dr.Berg分享的视频内容纯文字笔记整理(仅限于健康科普,不做医疗建议,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如果你觉得本号的学习分享帮助到了你,可以点赞,关注,转发,加星标或点击在看。一起学习更多健康营养知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