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14天睡前不看手机,会发生什么?大多数人都有睡前看手机的习惯,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表明不应该这样做,但如果离不开手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最小化这些副作用。
手机问题一:蓝光
手机、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等的问题是蓝光,在可见光的光谱中,第一个波段的光就是蓝光。
蓝光会强力地抑制褪黑素。褪黑激素是一种有助于睡眠的激素。如果褪黑激素水平太低,将会难以入睡,睡眠质量也会很差。
为什么偏偏是蓝色会扰乱褪黑素?为了让我们的身体适应清醒和睡眠周期,一些光的触发是必要的。比如:光明和黑暗,在白天,天空的颜色是蓝色。蓝色是抑制褪黑素最强大的颜色,因为在白天我们需要保持警觉。而当夜幕降临,太阳开始落山时会发出微红的日落颜色,这些颜色就不会抑制褪黑素。因此,不应该在睡前接触蓝光。手机和数字设备中的LED照明系统会发出更强烈的蓝光,甚至比中午12点时的太阳光(最峰值)的蓝光还要强烈。
睡前仅暴露在蓝光下 1.5 分钟就会降低褪黑素,特别是因为手机发出的蓝光更强烈,而且离眼睛更近,尤其在滑动屏幕时。电视屏幕也会发出蓝光,但离你更远,强度也没那么大。但是,有一种蓝光疗法,可以帮助在患有冬季忧郁症——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effect disorder)的人。
如何过滤蓝光?光阻隔剂或防蓝光眼镜可以帮助减少蓝光。过滤蓝光软件下载链接:https://iristech.co/?ap_id=drberg太阳眼镜的问题是:会将所有光谱光均匀地降低到一定程度,但不能过滤掉蓝光。
市面上标明能防蓝光的眼镜,也不一定能100%防蓝光,需要进行检测。蓝光眼镜链接:https://www.northernsafety.com/Product/32314/Amber-Lens-Safety-Glasses
如果想睡个好觉,需要佩戴一种真正有效的防蓝光眼镜,这样就不会抑制褪黑素。蓝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皮质醇,过多暴露蓝光也会损害眼睛。尤其是整天坐在电脑前,晚上又看手机。
手机问题二:EMF
EMF代表电磁场,EMF是一种看不见的辐射,会影响全身。EMF会破坏细胞内的通讯信号,并可能增加患癌症和肿瘤生长的风险,因为EMF会损害细胞的一部分。
Trifield设备可以测量电场和磁场。在你花很多时间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使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会有所帮助。比如:在电脑、手机前检测可以看到这些设备所发出的隐藏辐射,了解有多少辐射量。Trifield设备不仅能测量电场和磁场,还能测量无线电频率,比如:手机信号塔的频率、路由器的频率等等,非常精确。
伯格医生把整个房子都检测了一遍,发现床边有大量的磁场。平时他睡觉时会心悸,醒来时非常累,比平常要累,就是因为他一直处于这个巨大的电磁场中。EMF会影响睡眠质量,睡眠深度,影响第二天的状态。睡前每看手机一分钟,睡眠潜伏期会延迟 3.5分钟。
TriField EMF 测量仪链接:https://trifield.com/?rs_ref=LNZbaFqD
如何能睡更好?
入睡时会经历深度睡眠,然后进入浅睡眠,浅睡眠被称为 REM 睡眠。每90分钟就会循环一次周期,上下起伏。深度睡眠(Delta 波)更多地与身体的修复有关,而非精神的修复。资料:睡眠周期是由睡眠刚启动的昏昏欲睡逐渐变沉,经由慢波期和快速动眼期(异相睡眠期),这几个睡眠阶段(以往共分5个阶段,最新定义共4个阶段)之间的往复循环。又称为短昼夜睡眠周期,睡梦周期 或 快速动眼—非快速动眼(REM-NREM)周期,以示区别于睡眠和觉醒间的昼夜交替。人类的睡眠周期约70至110分钟(90±20分钟)。
良好睡眠的障碍包括:酒精、咖啡因、尼古丁会干扰褪黑素。睡前压力温度高于75华氏度(约23.89℃)在60 到69华氏度之间(约16-21℃),睡眠会好得多,因为入睡时,核心体温会下降0.5-1℃,失眠的人核心体温会更高。
糟糕睡眠的问题在于第二天的状态,睡眠不足有以下危害:影响能量水平工作效率低认知功能差注意力差集中力差创造力差患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8%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33%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0%
有一些简单的做法可以减少蓝光和电磁辐射的影响:1、戴上100%能过滤蓝光的防蓝光眼镜。2、使用手机时使用扬声器,不要把手机靠近大脑。仅仅消除某些蓝光就会对褪黑素产生巨大的影响。篝火,蜡烛,壁炉等会发出红外线,也能增加褪黑素。当然,如果睡前不看手机会更好。
本号致力于营养健康知识翻译分享,内容来源于Dr.Berg。Er'ic Berg博士是一名脊椎按摩师,专门研究健康生酮和间歇性禁食。是畅销书《健康生酮计划》的作者,也是 Dr. Berg Nutritionals 的总监。他不再执业,而是通过社交媒体专注于健康教育。 |
Dr.Berg分享的视频内容纯文字笔记整理(仅限于健康科普,不卖补剂,不指导,所有内容不做为医疗诊断,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请咨询医疗工作者),所有内容均是翻译,原创为: Dr. Berg,不代表 Dr. Berg本人,如发现疑点,以原创为准。如果你觉得本号的学习分享帮助到了你,可以点赞,关注,转发,或点击在看。一起学习更多健康营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