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阳光春风的厚爱
路边的柳梢、阳坡的草芽,早就透露了春天的信息,远远地你已经望见了她的影子。可转眼间,她又倏忽逝去,无影无踪了——北国的春天,又一次姗姗来迟!
清明前后,先是霰雪纷飞,骤然降温,后是零雨其濛,雾气氤氲,似有回到秋冬相交的时节。高天滚滚,勾画了一色的阴沉;海浪滔滔,渲染了新一轮的凄寒;北风飒飒,发布着无情的律令。乍着春衫的人,猝不及防,只得仰天长叹,无可奈何。
阴郁的天气让人压抑,阴郁催发阴郁的联想,压抑则加重了身不由己的感觉。
生存本是不如意,可偏逢此时,又有更多的不如意接踵而至。王家岭的矿难、冰岛的火山喷发,玉树的强烈地震,这一切,牵挂着你的心,又让你觉得,面对世界,面对自然,面对天灾人祸,人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无助,多么的回天无力。你不禁要自问:我是谁?我能保护了自己吗?我能改变命运吗?但往往无解!
总是看不到你想看的,总是摆脱不了你不想要的,那就回过头来看自己吧!
阴惨的光线下,镜子里映出的是你苍白的面孔,呆滞的双眼,还有那一头乱发,它也给你一种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预感——还是不去自寻烦恼的好。
走到窗前,放眼望去,如林高楼的缝隙里,一条黑黢黢的大路通向远方,但你看不到尽头;络绎不绝的车流中,你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因为比蚂蚁还小,更何况还被高科技的材料所遮挡。灰色的高楼、塔吊和脚手架,变幻着,组合着,成为一个个变形金刚,怒目圆睁,轰鸣着,嘶叫着,然后抡起双臂,张牙舞爪地向你扑来!
哇!——
你这还不是在自寻烦恼吗?
还是闭目养神吧!用你的心祈祷阳光,祈祷春风吧!
…… ……
阳光和春风终于来了!
早晨,你打开窗户,春日迟迟,把春光送入你的眼帘,你觉得浑身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你看到人们的面色都与昨日不同,鲜亮而轻松。你也不必去探寻,因为同样的感受也在你身上,你心中。凯风自南,吹来了温暖、热情和希望,提高了你心灵的温度。
这是一份爱!是天赐之爱!
你不必再理会那些黑色长蟒和灰色巨人,它们也臣服于阳光和春风。
你不必再烦恼于那些清规戒律,它们也惧怕阳光与春风。
你不必抱怨空间有限,它足以任你自由地漫游,发现,遐想。庄子不是说过吗:“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甬道边,小草最先扬起头来,展示着自己的新装,贪婪地沐浴于春光中;苦菜花也在微笑,似乎是在告诉你,苦尽必有甘来;玉兰花朝天绽放,有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她们知道该对谁感恩回报。最养眼的是那簇簇春桃——一夜间,变了样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随风起舞,煞是可爱!
有阳光,有春风,她们就该这样!
生命如此鲜艳,如此热烈,如此动人,让你感动,让你羡慕,让你自豪!
这个世界是属于你的。
在阳光和春风里,你会发现,万物皆备于我,自己才是世界的主人。你可以尽情地仰望太阳,无餍地索取他的能量,你拥有了温暖,他才如释重负。你可以尽情地呼吸春风,陶醉地感受她的清新,你享受了惬意,她才心满意足。
不过,你不要伫立过久,阳光和春风在催你徜徉散步。放松你的神经,自由你的心灵,开阔你的视野。放慢脚步,数一数脚下的砖石,算一算它们经历的时光,不须考虑这本身有何意义。去树丛中寻一寻春鸟,你会发现,除了伴你一冬的那群麻雀格外欢快外,又来了一对小黄鹂鸟,穿树缝,落枝头,它们最轻盈;又来了一只颜色相仿、个头稍大的鸟,它喜欢待在花中,独自唱歌,一副自鸣得意的样子。
你再找一小块空地,在来回行走的过程中,放开你的脚步,让它更沉稳些;舒展你的双臂,前后挥舞一番。
然后,踩踩你自己的脚趾:“嘿!是我的!”
捏捏你自己的手指:“嘿!是我的!”
掐掐你自己的脸:“嘿!还是我的!”
再把镜子放在你自己眼前,确认一下:“嘿!这灿烂的笑容是我的!”
此后,你便会开心地大笑:“哈哈!哈哈哈哈!我找回了自由的我自己!”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你还是那个你,为什么你会有新的发现?为什么你找回了自己?
不用说,都是因为有了阳光与春风的厚爱!
龙业
2010年5月25日于二濯堂
何可一日无此君
生活在北方,与竹的缘分并不深,至少是从未把它作为审美的对象。潜意识中,“青翠”“繁茂”“温柔”“刚强”之类的生动褒义的形容词还不曾作为定语与“竹”联系起来。因为日常所见之竹,无非“竹竿”“竹席”“竹帘”上的“竹”,就物理属性而言,是坚硬干燥;就视觉形象而言,又单调呆板,毫无生气,毫无灵性。
竹,以鲜活生命的形态展现在我眼前,从而改变我对她的印象,还是源自那年春节的黄花冈之行。
北方正值隆冬时节,早已冰封千里,大雪纷飞了,南国的黄花冈上却是繁花似锦,构成背景的恰是葱茏的绿意。雾气氤氲中,哀乐低徊,我们的情绪早被庄严肃穆的气氛感染了,步履也变得沉重起来。缓缓地抬眼望去,苍松翠柏掩映下,那里就是烈士们的墓冢,那里安放着烈士的忠骨--那里是个宁静安详的地方。环抱着它们的,便是一丛丛﹑一片片的青竹了。
我的目光被她们吸引住了!
我的心灵被她们打动了!
那里是一片到现在我也叫不上名字的竹子。远远看去,像一团团的烟雾,翠绿翠绿的,但色调上又比松柏柔和,朦胧的线条顺畅自然,我猜想,她们一定是楚楚动人,珊珊可爱,于是,情不自禁地要走近她们,一看究竟。
但见一棵棵青竹,大的粗如碗口,小的细如拇指,可她们的根萃集在一起,一齐用力,牢牢地扎入大地,造就了共同的家园;她们的身体先是偎依在一起,然后各自将躯干向外向上伸展,构成了巨大的屏障。再细看,那隆起的竹节,状似暴起的青筋,张扬着一种刚烈;那青嫩的竹皮,色如温柔的春水,传达着一份柔情;竹干挺拔的身姿,使我联想起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英烈;竹叶滴下露水,落在眼眶上,两份滋味不同的水湿润我的眼球与面庞。
竹丛随着山势道路变化,错落有致,与黄花冈的山水草木共谱了一曲变奏的音乐,为烈士的后花园营造了安谧庄严的氛围。在这里,我品味到了竹的文静,竹的凝重,竹的庄严,竹的尊严,也放了心似的长长舒了一口气:安息吧,七十二烈士!因为有这些可爱的青竹护卫着你们。
是啊,在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奇土地上,七十二烈士还在用他们的英灵、他们的浩然正气回馈世界,为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前赴后继的生命进程中注入了壮美的基因。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也感天动地,美化了世界,使我们的视野里不仅有英雄的墓碣,更有英雄的树,英雄的竹,英雄的天空,英雄的黄花冈。
在北归的列车上,我又一次看见了竹:江淮大地,狂风呼啸,漫天飞雪,风雪中有一蔟簇的青竹傲然挺立。
这一次南国之旅,使我对“何可一日无此君”一语有了深切的体验,从此后,在没有竹的地方,我的心里却有了竹——它们不是所谓的“胸有成竹”,而是永远青青绿绿的﹑可爱可敬的﹑充满诗意的竹!
六月去看海
许多年前,一位大学校友所写的诗《六月,我们去看海》,曾风靡全国校园,让少男少女身处内陆的同龄人陶醉向往:六月的蓝天,阳光,沙滩,让人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我也总觉得那六月的海,就像迷离飘忽的清梦一样,有时离我很近,有时又离我很远。
其实,我也曾离海很近、很近。
小时候,家居于黄海之滨,岭那边就是大海。虽有往返于渤海海峡乘船的经历,但多是在秋冬季节,难得与大海亲密接触,一睹其风采。住地周围都是掩映在槐树绿荫里的军营,大概只有每天都能听到的叫卖新鲜海蛎子的吆喝声还证明着,我们的确是海边上的人,住的离海不远。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跟着楼上淘气的大哥哥,我们去东面的山上的果园偷瓜果。蹑手蹑脚,东张西望,一路摸去。既要提防着狡猾隐蔽的护林人,又要找寻个大早熟的桃子。
就在我们轻轻地撩起了一束桃枝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景色——哇!六月的大海第一次闯进入眼帘:海是蓝蓝的,与天色一样的蓝,一望无边,在看不到尽头的地方,与天相连。海天之间没有界线,浑然一体,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那色彩很清淡,很透彻,很柔和,很诱人,又很神秘,让人看不透它,也猜不透它,只觉得扑面而来的是温暖,是清爽,自己好像被包容在温暖的梦中。定睛向山下看,大海似乎从天边延伸到我们的脚下,近在眼前。我们也是第一次看到东面的大海,六月的大海。此时真有一个念头,恨不得冲下山来,扑进海里,看个究竟。可是,我们失望地看到,银白的沙滩上,拦着一道黑黑的铁丝网——那里是军事禁区,我们是过不去的。也就在此时,一声巨吼如霹雳从天而降,结束了我们美丽的遐想——看果护林的人来了!
这一次与海猝然相遇,饱受视觉冲击之余,是难以言表的失落——我在码头上见过海,在船上见过海,在其他的季节看过海,但如此的感觉却从未有过。咫尺却似天涯,良辰美景错过,令年少的我遗憾不已,化作心结,久久难忘。
后来,我们离开了海边,搬进了北国的林海中,可是,六月的海却总常常地溜入我的梦境,让我总有排解不了的无奈与郁闷。有一次,雨后去林中采蘑菇,我只顾低头找寻,在树丛中钻来钻去,迷了路。怎么办呢?朝着东面的有光线的地方走。气喘吁吁地走到了山顶最高处,一下子豁然开朗:透过高大的树木向东望去,由下向上,由左至右,那一片广阔无边的蔚蓝——那不是六月的大海吗?那样的蓝,那样清澈、柔和的蓝,与当年所见何其相似。可稳了稳神,我马上意识到,那里不是,也不可能是自己心驰神往的大海。这一次美丽的错觉,让我怅然若失,也让我更加怀念大海,怀念六月的大海。
许多年后,我在思考,少年爱海,向往六月的大海,那是一种天性。海天相连,水光接天,一切都是那么澄澈而皎洁,那么蔚蓝而深邃,那么温暖而灿烂,令人油然而生一种逍遥自由的感觉,心中涌起广阔世界和无限未来的遐想——在那六月的海里,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对应物。
此后虽然屡屡有机会与海相近相遇,却每每找不到六月的感觉来。
又一次与海结缘相伴,还是十年前的事。卜居辽东湾畔,我选中了离海最近的一栋楼,实现了我看海的愿望。那房子离海不到半里地,去海边太便捷了。有时候,午休的工夫,我都能抽空去钓上一阵子鱼,有一天居然钓上了一条不小的鲈鱼。它一上岸,欢蹦乱跳的,那锐利的鱼鳍还刺得手指鲜血直流,疼痛钻心,可我还是十分快意。
除了冬天,其他的三季,这里都是我的乐园。春秋垂钓乐趣自然不少,但最好的时光是夏天的六月。游泳戏水在海中,渐渐地发现,海是有温度的,有热度的,它脉脉含情,勾魂摄魄。当似火的骄阳要考验你的承受力,灼烤你的肌肤时,清凉的海水早在那里迎候着你,温存着你。当你浸泡在海水中有了要做梦的感觉时,海浪又把你推向了海滩。细细的海沙接续了热情的款待,滚烫的感觉由背部向上传输,把天体裸给蓝天大海,任习习的海风吹拂。眯上眼睛,听一下海浪的呢喃,遥想童年时的海之梦,不知不觉中,会小睡一番,要不是海浪的再次吻上了双足,你还会缱绻于往事的回忆。睁开双眼再看看自己,你会不由得一声惊叹,惊叹肌肤的再造、活力的再现。这个时候,你肩膀上已有隐隐的灼烫之感,手臂上泛起了白白的盐分,不要紧,回到水里,再来个循环。
六月里,你恋上了海,也就离不开海了。
可是,没有等我细细品尝六月看海的滋味,那一年,这里变成了亿吨大港的工地。先是圈上了围堰,面前变成了无潮无波的死水;后又抽沙填海,这里是浑浊的泥汤;再后来里面变成了平地,塔吊竖起来了,路边竖起了铁栅栏——海又成了我可望不可即的梦。
离海远了,心也慢慢地凉了,我也不再朝海边的方向走了。
今年的六月,仲夏却姗姗来迟,阴雨连绵,持续低温。来自热带草原的金合欢树刚刚吐绿,去年刚植下的梧桐还没有萌芽,让人有些焦虑无奈。一种莫名的渴望催动着我登上了高楼,推开朝海的窗户。清凉的海风迎面吹来,给了我久违的惬意;向侧前方望去,蓝绿相间的海水,闪动着粼粼的波光,啊!似曾相识,我的双眼格外地清爽。六月的海,我从不陌生,看海的冲动时刻埋藏在我的心里。这不,此刻,大海又在召唤着我呢!
去海边,要走上七八里路。告别了车水马龙,走进前面的一片茂密的槐树林,此处正涌动着槐花的甜香,但没有一个人驻足于地,因为都想尽快看到前面的大海。
远望是无际的大海,眼前却是宁静的港湾。渔民的舢板、渔船,三三两两,静静地躺在微波的水面上,看得出此刻正在涨潮。一些游人在水中采海菜,那海菜像一幅幅绿色的纱带在水中轻盈地舞动,好不容易捞到手中,仅仅是一小把,可是人们却乐此不疲。更多的人躺在沙滩上,看潮,看蓝天。
毕竟这仲夏时节水温较往年偏低,劈波斩浪者寥寥无几,这与我对六月海滩的预想也相去甚远。不过,这也算合了我的意——我喜欢闹中求静的。在熟悉的环境中,人总是躲不开热闹;越热闹,人就活得越累。为什么呢?热闹的地方,往往也是丛林法则盛行的地方,人不可避免地容易受伤,可又必须为它而强颜欢笑。热闹中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伪装,你说累不累?
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上,孤独未尝不是一种美德,而释放孤独的最好方式,大概就是面朝大海了吧?我是来看海的!淌进清凉的海水,沿着海岸线前行。低下寻觅,看海水的涌动,看鱼儿的倏忽而去,看自己的足迹,想像生命的澎湃激情。极目远眺,看海天相连,看海鸥飞翔,看巨轮劈波斩浪。还要调动一下嗅觉,闻一闻那海风,有几分腥气,有几分咸味。
然而,六月看海,却觉得海边变得更拥挤了。这是一种错觉吧?由于阴雨连绵后的低温,消夏的人们陆续到来,此刻还比不上赶海的、卖海货的人多,沙滩上还是空荡荡的——大海在等待着看海的人。可是,环视四周后会发现,这确实不是错觉。海岸线上探出了一道长长的栈桥,伸向了海中的巨大观景台;海中巨大的鲅鱼公主的雕像竖起,她手臂摆动,像是在引领着航船——你不能不佩服建设者的伟力。
然而,不是所有的视觉感受都是愉悦的。转过身来,一幢幢高楼似黑云压顶,逼近海岸。一个鲜红的房地产广告牌上,赫然印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心中一阵的酸楚——这难道是海子所祈祷的温暖和所寻求的宁静吗?工业化、现代化和都市化,是在创造财富,创造未来,然而,它立体扩张的实现方式,在蓄意彰显对空间的控制力的同时,也会使人受到冲击和震撼。无休止的扩张,也会带来心理空间的萎缩和生命的疲态。 在我们生存的空间里,资本总是在无情地透支生命,人们也都模仿着动物,展开着生存竞争——难道你也希望大海也如此吗?
面朝大海的时候,你该向它倾诉一下心曲。大海万古不变,不改它海的本性。可你呢?你也曾欣欣然跟着高喊“以人为本”,可你这个“人”变了没有?你是否意识到你这个“人本”或“本人”,不过是打卡机上的一个指纹,或者是数据库里的一个指标,或者是罚款单上的几个偏旁部首。你也曾为平均到你头上的GDP而欢呼雀跃,为你所在城市楼价攀升而荣耀不已,可你想到没有,你之所恋,你之所求,有多少是真正属于你的?赤裸裸地立在海中,你会不会有点觉醒,这世界真正属于你的,大概只有你的胴体吧?当人人一样地把自己裸露给大海时,你是不是也在思考,海纳百川,海承载了人们对生命的寄托和向往,海又提供了众生平等的空间?
我也若有所思,联想到我所属的人群,他们大概是最富有自恋精神的部落,他们最希望听到人家说自己是阳光下最神圣的,然而,在今天的六月的海边,他们也会相信,阳光下所有的生命都是最神圣的。
是的,六月的蓝天大海,不偏不倚,让所有人同此凉热,这就是它的胸怀和涵养。
每一次看海,都会有新的感觉。
这一次,六月看海,你还要看什么?要看无限,要看自然,要看寥廓,要在暄热和清凉之间、澎湃和安详之间寻求解脱,寻求平衡。海潮在涌动,进与退,都是生命的律动;海风在吹拂,凉与热,都是生命的温情;海日在朗照,升与降,都是生命的循环。六月的海啊,你是在向我彰显生命的力量吧?看!海滩上,海水里,不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人吗?亲近大海,不正是对旺盛生命里的回归吗?在这里,人们尽情地劈波斩浪,尽情地呼吸海风,尽情地享受阳光,向天地自然开放自己的心灵,炫耀自己的青春活力,还有那不够健美的四肢。
脚下的海水在涌动,没过了脚踝,没过了膝盖,它把人温柔地推上了沙滩,似乎在告诉你,正午的阳光下,最适合做的,就是放眼远眺。天空中,时而飘过一两朵悠闲的白云,把海与天映衬得更蓝,海鸥骄傲地掠过海面,要告诉人们谁是大海真正的主人。远方海面上,一个个小黑点在逐步地放大,那一个黑点可能是渔舟,满载而归,码头上的买主们早已迫不及待,期待着大快朵颐的时刻的到来;那一个黑点可能是海轮,装载的也许是矿砂,也许是机器,都是老工业基地造血的原料。
六月看海,你应该执着地走近大海,你会被它感染,被它激励。你可以尽情地享受它,尽情地畅想它。这也是一次亲近自然、审视社会、反思人生的机会,决不可再像平时那样因为脚步匆匆而忽略了美景。
因为一同走过青草
罗京走了!
他走的时候,远没有衰老,但他还是走了。
我们怀念他!
怀念罗京,因为他与我们都曾是80年代的青年人。不是吗?那时,他与我们一样年轻,一样富有朝气,只是他比我们更有出息,因而,他成了同龄人心中的偶像。
遥想当年,罗京初现荧屏,立刻引起轰动效应。他的形象是那样的清纯俊逸,他的声音是那样的富有温情和磁性——青春,感动了人们;青春,感动了中国。在老气横秋的屏幕上,他展现了青春的力量,而青春正是最富有亲和力的元素。
看到他主播节目,我们的心也跟着他声音表情一起变化。跟着他一起轻松愉快,也跟着他一起庄严沉重。他的青春形象,伴随我们走过充满喧嚣与躁动的1980年代。
后来,不经意中发现,罗京的额头青发逐渐见少,抬头纹见多,于是,我们也下意识地预感,自己的青春也即将不再了。然而,只要有罗京出现在银屏之上,我们的心里就塌实——他还是那样的富有活力,只是更沉稳老成了。参照着他,我们会觉得,衰老离我们还遥远。每天一到晚七点,就盼望着他出现在新闻联播之上。看到他主持节目,总有一种莫名的欣喜和慰藉。
同龄是缘,同龄相伴,未来的路还得一起走,所以,关注罗京。
近年来,他露面的机会少了,我们也不自觉地渐渐少看新闻联播了。可一想到罗京,还总是往好处想,以他的年龄和才能的优势,他的事业还会进一步发展的。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竟猝然诀别了那么多想念他关心他的观众们、同龄人。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为什么走的偏偏是他呢?呜呼哀哉!
因为一同走过青春,所以我们怀念罗京。
徜徉在多雨时节
周末赶上下雨,确实是酣睡的好机会,可以好好地补偿一下我一周的缺觉。可是,醒了以后却发现,天还是细雨霏霏、昏暗昏暗的。于是,眉头皱起,心情也就不可能是很舒展的了。翻开日历看节气,忽然想起了儿时熟悉的一句谚语——“小满鸟来全”,可现在,那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全然找寻不到。我拉开了窗子,向外张望——天气阴沉,什么也都似阴沉。
多雨的时节,室内沉闷的空气和暗淡的灯光让人感到压抑。然而,当我走上了大街,却发现依然摆脱不了压抑。黑云翻滚的天幕从天边迎面压来,淅淅沥沥的雨水把灰色的楼宇刷得更灰更暗,匆匆走过的行人个个像是被伞压在下面。
这个时候要往哪里去?恐怕连自己都未见得知道。
满眼的都是车,它们在雨中穿梭疾驶,忙碌程度远胜于平日,这让我想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古语。在雨天,汽车的尾气更黑更浓更低,还是离远点好。没什么可做,那就数数车牌号吧——哟!叠号的咋那么多,什么55、77之类的;带8的多,带6、带9的也多,可几乎看不到带4的车——这年头是数字改变生活的时代,也是数字迷信与异化的时代。再数数车的品牌标识吧,“大众”的,“通用”,“奔驰”的,“丰田”的,“本田”的,“现代”的,怎么就是少见本土品牌的呢?咳!看车做什么?真是没事找事,更是自寻烦恼。
撑一把旧雨伞,伫立街头,可不是什么潇洒的事。可是,究竟往哪里去?我又一次问自己。就去广场东边的那座碧霞山吧,那是我平常最爱去的地方。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别看这座山高出海平面不到30米,但是,上面有远近有名的碧霞宫,据说建于乾隆年间,几百年来一直是香火兴旺;在山上登高望海,也可游目骋怀,心旷神怡。不过,今番我去,则是探寻雨中的景色,品品雨中的宁静。
刚抵达山下,远远地就嗅到了浓浓的泥土气味。那是一种腥味,一种浓浓的土腥气,是家乡雨后的田间地头常常送入我鼻腔的那种土腥气。虽然它不像迂腐文人杜撰的那样芳香,可我却以为很亲切很温暖——细雨催化大地,让我的嗅觉也充满了诗意。今年初夏多雨低温,却带来北国难得的湿润之气,算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补偿吧。
抬头往上望,白杨树梢有一座鸟巢,一只喜鹊翩然落下,估计它是为巢中的幼鸟捕食归来。那几株杨树的树皮,在雨中显得更绿更青。
拾级而上,要穿过一道山门,它叫世纪门,建于十年前,颇有寓意。山门上方,是宽广的台阶路,直通山顶;而两边是通幽的曲径,引人走入林薄花丛。我选择了花香飘来的那个方向。你看,小径的上空几乎被槐树遮盖,上面挂着一串串的槐花,有雪白色的,有淡紫色的。小径就是花香的走廊,槐香馥郁甘甜,交融着雨中湿润,扑面而来,甜甜的,沁人心脾。我左看看,右闻闻,庆幸自己在这多雨的时节,得天独厚,享用这难得的视觉与嗅觉的盛宴:郁郁葱葱的槐树张开环抱,芬芳吐艳的槐花雨中多情,而山上似乎只有我一个人。
我又来到了那株白玉兰下。半个月前,我曾一睹她的芳容:她的花朵是那样的娇艳,那样的润泽,又显得那样的清高孤傲。今天,她花容已谢,却姿态不改。虽然不是枝繁叶茂,可依然是那样的挺拔。尤其是那疏朗的绿叶,挂着点点雨珠,更衬出白玉兰树的标致与高雅。
山上的小径蜿蜒交错,雨水缓缓冲过,干干净净的。这些路,有用青砖红砖铺的,有用大理石花岗石铺的,有用塑胶铺的——那是为锻炼者铺的,它柔软中有坚挺,中和了走路的踏力和大地的温情,踩在上面很惬意。
林子里有一些小广场,比如音乐广场、儿童广场,各式各样,各具功能。最别致的,当属北斗广场和太极广场,前者模仿北斗七星的图形设计,将高低长短的单杠摆设得错落有致,大大方便了晨练的人;后者有两个圆坛,分别画着阴阳鱼的图案,中间还载着一棵芙蓉树,可以想像老人在这里轻舒猿臂的身姿。只可惜,今天这里空荡荡的。
我一度产生了错觉,这里宁静得像世外桃源。在这种朦胧的意识化成明晰的判断之前,一串喇叭声让我回到了平日:一队汽车开到了山顶。
雨停了。
八、因为阳光春风的厚爱
路边的柳梢、阳坡的草芽,早就透露了春天的信息,远远地你已经望见了她的影子。可转眼间,她又倏忽逝去,无影无踪了——北国的春天,又一次姗姗来迟!
清明前后,先是霰雪纷飞,骤然降温,后是零雨其濛,雾气氤氲,似有回到秋冬相交的时节。高天滚滚,勾画了一色的阴沉;海浪滔滔,渲染了新一轮的凄寒;北风飒飒,发布着无情的律令。乍着春衫的人,猝不及防,只得仰天长叹,无可奈何。
阴郁的天气让人压抑,阴郁催发阴郁的联想,压抑则加重了身不由己的感觉。
生存本是不如意,可偏逢此时,又有更多的不如意接踵而至。王家岭的矿难、冰岛的火山喷发,玉树的强烈地震,这一切,牵挂着你的心,又让你觉得,面对世界,面对自然,面对天灾人祸,人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无助,多么的回天无力。你不禁要自问:我是谁?我能保护了自己吗?我能改变命运吗?但往往无解!
总是看不到你想看的,总是摆脱不了你不想要的,那就回过头来看自己吧!
阴惨的光线下,镜子里映出的是你苍白的面孔,呆滞的双眼,还有那一头乱发,它也给你一种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预感——还是不去自寻烦恼的好。
走到窗前,放眼望去,如林高楼的缝隙里,一条黑黢黢的大路通向远方,但你看不到尽头;络绎不绝的车流中,你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因为比蚂蚁还小,更何况还被高科技的材料所遮挡。灰色的高楼、塔吊和脚手架,变幻着,组合着,成为一个个变形金刚,怒目圆睁,轰鸣着,嘶叫着,然后抡起双臂,张牙舞爪地向你扑来!
哇!——
你这还不是在自寻烦恼吗?
还是闭目养神吧!用你的心祈祷阳光,祈祷春风吧!
…… ……
阳光和春风终于来了!
早晨,你打开窗户,春日迟迟,把春光送入你的眼帘,你觉得浑身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你看到人们的面色都与昨日不同,鲜亮而轻松。你也不必去探寻,因为同样的感受也在你身上,你心中。凯风自南,吹来了温暖、热情和希望,提高了你心灵的温度。
这是一份爱!是天赐之爱!
你不必再理会那些黑色长蟒和灰色巨人,它们也臣服于阳光和春风。
你不必再烦恼于那些清规戒律,它们也惧怕阳光与春风。
你不必抱怨空间有限,它足以任你自由地漫游,发现,遐想。庄子不是说过吗:“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甬道边,小草最先扬起头来,展示着自己的新装,贪婪地沐浴于春光中;苦菜花也在微笑,似乎是在告诉你,苦尽必有甘来;玉兰花朝天绽放,有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她们知道该对谁感恩回报。最养眼的是那簇簇春桃——一夜间,变了样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随风起舞,煞是可爱!
有阳光,有春风,她们就该这样!
生命如此鲜艳,如此热烈,如此动人,让你感动,让你羡慕,让你自豪!
这个世界是属于你的。
在阳光和春风里,你会发现,万物皆备于我,自己才是世界的主人。你可以尽情地仰望太阳,无餍地索取他的能量,你拥有了温暖,他才如释重负。你可以尽情地呼吸春风,陶醉地感受她的清新,你享受了惬意,她才心满意足。
不过,你不要伫立过久,阳光和春风在催你徜徉散步。放松你的神经,自由你的心灵,开阔你的视野。放慢脚步,数一数脚下的砖石,算一算它们经历的时光,不须考虑这本身有何意义。去树丛中寻一寻春鸟,你会发现,除了伴你一冬的那群麻雀格外欢快外,又来了一对小黄鹂鸟,穿树缝,落枝头,它们最轻盈;又来了一只颜色相仿、个头稍大的鸟,它喜欢待在花中,独自唱歌,一副自鸣得意的样子。
你再找一小块空地,在来回行走的过程中,放开你的脚步,让它更沉稳些;舒展你的双臂,前后挥舞一番。
然后,踩踩你自己的脚趾:“嘿!是我的!”
捏捏你自己的手指:“嘿!是我的!”
掐掐你自己的脸:“嘿!还是我的!”
再把镜子放在你自己眼前,确认一下:“嘿!这灿烂的笑容是我的!”
此后,你便会开心地大笑:“哈哈!哈哈哈哈!我找回了自由的我自己!”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你还是那个你,为什么你会有新的发现?为什么你找回了自己?
不用说,都是因为有了阳光与春风的厚爱!
龙业
2010年5月25日于二濯堂
注定飘泊
入夜,大江依然如白日一样汤汤东流,两岸的原野幽深宁静。江湾里,挂满征尘的乌篷小船静静地系缆于岸边的柳树下,环绕小船的是粼粼的波光——那是撕碎的的月光——轻轻地摇荡着。
杜甫伫立在船头,此时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后背则有些佝偻。虽然是背对着月亮,仍可感受到他炯炯的目光与矍铄的精神,依稀听得到他喃喃的自语。晚风吹来,清冷替代了白日里的煦暖,杜甫也不禁打了一个寒噤。然而,岸边窸窸窣窣的声响,吸引着他的注意力。他屏气凝神地倾听,注视。哦,那是一株株一丛丛的小草,是在白天里也不显眼的那种。它们在风中不由自主地摇动摩擦,然后又竭力地挺直腰杆,昂扬地显出一种坚强与倔强来。杜甫似乎能破译出小草的语言,也能更真切地感受自己的存在——是啊,春天里,广袤的天宇下,就连弱小的生命也在努力追求,更何况血肉之躯者呢。
征帆早已落下,桅杆直刺苍穹,妻儿老小也早已酣眠入梦境。天高地迥,小船更显得孤孤单单的了。它一直无休无止地飘泊,靠岸,又漂泊,靠岸,却总不能靠泊终点。杜甫或许也在问自己,人生有没有终点啊?终点在哪里呢?然而,答案是没有的,因为杜甫只能听凭莫测命运的摆布。
点点明星垂挂天际,似用脉脉的目光观照着杜甫;溶溶的月光静洒江面,为诗人营造了遐想的空间。蜀地江岸,土地远非旷远,却是杜甫心中的无限江山;川江流水,波浪滚滚,激发诗人今夜澎湃的的激情。
今生虽然注定漂泊,但“孤舟一系故园心”,因它飘泊,为它飘泊。飘泊中的杜甫,效忠的,始终是北极朝廷,忧患的,始终是苍生黎民,挂念的,始终是灾乱频仍的中原。可是,诗人有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自己的命运之舟与它们渐行渐远。
月光最能催发诗人的联想和想像的。
今夜漂泊于此,并没有逃出人生的定数。回首十年生死,往事历历在目,杜甫不免伤逝,长吁短叹。冥冥之中,他总结到又预感到,自己总是被某种使命召唤着,然而,又屡屡为它所戏弄——命运如此,注定飘泊。
十年前,“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了。统治者荒淫腐败带来的灾祸,却要由大唐亿万黎民百姓来承受,杜甫无奈,被迫加入了逃亡流浪的队伍,后又不幸落入了胡人的魔爪。在如此艰难境地下,他牵挂的仍是国运,以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牵挂的仍是皇室,祈福“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牵挂的仍是平乱,痛心“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他义无反顾寻找朝廷,投奔朝廷,可最后,统治者还是无情地把他驱赶出朝廷。
六年前,衣食难安,饥寒交迫,自顾不暇,可杜甫仍不改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在最艰苦的一年,写下了最光辉的诗篇“三吏”“三别”。命运的驱遣,使他飘泊到成都浣花溪畔。他本该享受一段宁静的生活,可他痴心不改。杜甫仰慕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伟业,希图自己建功立业的幻梦成真,可蜀地频仍的动乱和人事变迁又让他选择飘泊流浪。
两年前,严武去世了,杜甫失去了凭依,他万分悲伤:“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此时,他经济上精神上曾有的寄托大都失去了:李白早就走了,房琯也走了,高适也刚刚离去!杜甫再也承受不了如此的打击了,他失魂落魄,黯然神伤地离开了成都草堂,继续自己的飘泊。
回想往事,杜甫更感人事艰难,更感世道无情。无以排遣,只得自我解嘲。
诗人总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立德立功,壮志凌云,心比天高。可是,历仕两帝,也不过做到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和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微不足道的小官,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太大了。杜甫年过五旬,本该靠功业扬名九州,现如今,却只能靠吟诗作赋赢得名望,而那些正是常人眼中的雕虫小技啊!
做官者,年老病休才是正常的事儿,而诗人当年被迫离开朝廷,却是因为替房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遭受罢免的!即使是在现在,杜甫也确信,自己仍有报效朝廷的才能;但是,不但得不到机会,反倒一天天地远离长安,远离政坛,只能任时光流逝,飘泊江湖………
杜甫无法为自己的人生方程式求解,因为它不可能有答案!
月色朦胧,天地迷蒙,远方只有一只沙鸥在飞翔。它时远时近,时出时没,栖止不定,往返徘徊。在杜甫的注视下,它渺小的身躯渐渐隐没在浓黑的远景中。
杜甫又一次长长地叹气,人如沙鸥,羁旅行役,注定飘泊!
月亮西斜了,一切都归于阒静了。就在此时,杜甫用缓慢悠长而又不失铿锵节奏的语调,吟诵出了一曲《旅夜书怀》——一曲苍凉悲壮的伟大的生命旋律诞生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精神不可放逐
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然而,对苏轼而言,却是被放逐黄州后的一个极普通的夜晚。
黄州定惠院里,隐约中,已听不到漏壶水流的汩汩声了,大概是流尽了。万籁俱寂之中,时间也仿佛静止了,颇有“江水流春去欲尽”的味道,只不过那是春天的,这是冬天的。
冬夜,显得特别漫长,整个世界都沉睡了——冬夜,总是让人们沉睡,麻木,忘却。
今夜里,只有苏轼这位不眠人,往来踱步于凄冷清旷的院落里,思考着什么,寻找着什么。
映入他眼帘的,是铁幕般黑魆魆的天空,满地峭楞楞的树影,迷离朦胧,似梦非梦的。眼下光景,恰有难寻的寂寞,难得的宁静。
一阵江风拂面,苏轼不禁打了个寒战。他的心灵从刚才的迷蒙之境中苏醒了过来。
一束流光洒在庭院的空地上,苏轼眼前一亮,他本能地追索着光之源。一抬眼,就望到了那轮明月——不过,它是残月,是弯月,是放在春夏秋三季都很美的月亮。
然而,今天他却换用了“缺月”这个词,一个“缺”字,太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了:
因为苏轼写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佳句,曾慰藉了不知多少浪游者孤苦的心。
因为正被放逐,苏轼本该圆满的生活,又变为残缺的状态,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和温暖。
难怪他选了一个“缺”字。
苏轼明晓,月虽缺,终有满月之时,周而复始,周流自然。只要不执着于阴晴圆缺,不执着于荣辱兴衰,无论何时何地,生活总能补偿自己,今夜也不例外。
今夜,月下的梧桐枝干疏落坚挺,丝毫不逊于夏日的丰厚与峥嵘,让读者联想起苏轼一直秉持的倔强精神与昂扬斗志。疏桐在彰显,流放到黄州的,仅是东坡日益残缺的躯体,但绝不是他日趋丰满的精神。
苏轼的精神,永远寄托于社稷苍生,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不可放逐!
今夜,那飘渺的孤鸿,好似如约而至,早早地静候着词人。虽为流放的“幽人”,苏轼却不改清高孤傲飘逸洒脱之趣,因为心中有孤鸿可做知音。此中渊源颇为久远,曾记否,青年时代的苏轼,曾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惊艳之语?
既得孤鸿见,又何需“谁人”做知音了?
那惊鸿一瞥,不啻于对词人倾心的安慰,对词人坚定的信任!在这样一个“无人”无俗的境界里,苏轼与孤鸿互相温暖着对方,支持着对方:同是天涯沦落放逐,但决不改自己的精神操守。本该“良禽择木而栖”,但“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既然无良枝可依,无嘉木可栖,又何必攀援追逐呢?沙洲虽寒冷寂寞,但远离尘俗,也可托付两颗高傲的心灵。
今夜,那清风与明月,也在陪伴着苏轼。词人宦游汴京,待罪黄州,时荣时衰,身不由己,最后被放逐出京,饱尝世态炎凉,其间对他不离不弃的,不正是这二位君子吗?难怪苏轼由衷地夸赞它们“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在看似冷漠实则亲切的大自然中,苏轼会寻得解脱与逍遥的:可以畅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由,可以体会“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可以回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妙趣。
这样,在放逐地寒冷的夜晚,虽有残缺,有孤独,有凄怆,但更有心灵的圆满,坚强,温暖。
可以推想,在《卜算子》的旋律里,苏轼低沉而斩截地低唱着——精神不可放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石棚山上的遐想
一
四年前,曾经登上过石棚山。但那一天,天色阴暗,风雨交加,我们饱受淋漓之苦,落得个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心中也留下了极大的缺憾。
总是想选一个晴朗的日子,再去郊外的那个宁静的地方,做一番寻幽探胜,钩古稽沉,却每每不能如愿。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真正的晴朗,不一定是万里无云,关键要心无遮蔽;真正的宁静,也远不是万籁俱寂,活力才是它的内核。
今天的我,行走在石棚山的小路上,心灵暂时挣脱了现代化围城的束缚挤压,与生机盎然、纷纭多变的自然契合,在白云苍狗映衬的晴朗中,视通万里;于狗吠深巷烘托的宁静里,思接千载——没有如此良辰好景,是不可以做一番历史的遐想的。
我急切盼望的是,赶快看到石棚山上的石棚!
石棚山的石棚,你居然有如此的魅力,令我四年来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盼望着再次扑倒在你的脚下。
今天,我终于如愿了:石棚,我来了!
久违的石棚,你矗立在山顶茂密的果园里,你是在静静地等候着我们吧?你知道吗,我们是多么想念着你,期待与你的再次相见?
远远地望去,苍穹之下,莽莽苍苍的千朵莲花山从四方汇拢过来,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方方正正的框子,将这恰似圜丘的小山紧紧围抱住。而小山的最高处,坐北朝南,兀立着的正是你,方方正正的石棚。
盘山而上,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近了你,石棚!
石棚啊,你既傲然伟岸,又孤独安详。你以山岩的身躯,屹立于天地的正中,秉承着宇宙的正气。你用无形的双目,阅尽了万世沧桑,却又默默无语。
现在,我已站到了你的的门前,却想先看看你的身边。放眼南望,不远处的山脚下,浮渡河划出一道深壑,向大海的方向流去。河床中裸露的褐绿色的岩石,似乎仍在证明着亿万年来水流的巨大冲击力。
这一次,我看得更真切,石棚,你所借助的背景,恰有高天的透彻,大山的沉稳,流水的灵动,森林的葱茏。在这里,你用你的永恒,展示了生命与生命共同演绎的历史!
在这样一个宁静的时刻,我要更近地审视你,石棚!我要更深地去想像你,石棚!
二
冥冥之中,我又一次从天圆地方、依山傍水的环境中,品味到了石棚你的一丝丝神秘,感受到了你的非同凡响。于是,我想进一步地了解你作为古建筑的来龙去脉。
可是,直到今天,我对你、还有其他石棚的情况知之甚少,而我又是多想揭开你的绮丽的面纱啊!
石棚,作为一种特殊的地上建筑,曾广泛分布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许多地区,数量达数百之多。辽东半岛,尤其是营口地区拥有最多的石棚,它们大大小小,散布于山岭平地。很多地方也因石棚而得名,如,大石桥有石棚峪村,盖州有小石棚乡。我们今天造访的你,就身处于盖州市二台子乡境内,一个离海不远的地方。你的大名叫“石棚山石棚”,而你脚下的那个村子,就叫“石棚村”。
四年的思念与神往,使我油然而生这样一种感觉:石棚,你兀立在我们眼前,这是奇迹;石棚,你出现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更是历史的奇迹。
石棚,你也许永远会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可我,总是抑制不住遐想的冲动。
几十个世纪前,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便有了先民的耕耘劳作,便有了令我们去探索、追溯、回味的灿烂的文化,便有了其最高水平的杰作——石棚。可惜,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当年的繁盛早已烟消云散,史书上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此,面对着眼前的你,我们只能臆测,只能想像。
石棚到底产生于哪个具体年代?是哪个民族建造的?它有什么用途?看来,这些问题永远是问题,就连考古界也一向争论激烈,莫衷一是。
石棚雄奇而精致,巧夺天工,世间罕有,但绝非偶然现象。我们还是围绕“石”字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眼前的石棚,你的模样,和构成你那模样的四块巨石,还可以作为我想像的起点和依据,这是弥足珍贵的。
石棚,呈现在我的眼前,你就像一部用石料构建的抽象派雕塑作品,更像一个独体的象形汉字——石板是你唯一的笔画。这部作品,线条简洁,运笔有力,横平竖直,留白空间广大,极富象征意义。大连大学教授王禹浪,就认为石棚的外形,与汉字“示”有着神秘的关联:石棚下面的三四块石板,对应着“示”字下面的“小”,石棚顶部的大石板和下面供奉着的祭祀对象则对应着“示”字上面的两个横笔,而在商周时期,“示”字就是表示“神”的意思——我明白了,这石棚一定与祭祀有关,但到底是石棚模拟了“示”字,还是“示”字象形了石棚,那就有待于考古专家文字专家去考证研究了。
石棚,巨石构建的石棚,你的肌体中注定凝固了历史的记忆,你脚下的土壤里注定保守了千古的秘密。即便不书一笔,你的身躯就是一个最大的字;即便不言一语,你身旁的松涛和流水就是往事的录音。
石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定与石器时代,与巨石文化,与灵石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可以敢于大胆地推测,石棚山的石棚,你作为那个时代规模最大的石棚,理所应当地是为最高统治者或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准备的,而你的创意设计者,当然是最高统治者或者他的顶级巫师,你的建造者也一定是他们四海征选的能工巧匠。
所以,石棚,你一诞生,便与伟大崇高联系在一起了。
三
石棚山上的石棚,在你诞生之后,你的亲人、你的兄弟,也克隆起你的模样,孳生繁衍,分布于东北亚的山原川泽,蔚然而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
石棚建筑的样式很简洁朴素,古时的工匠通常用三或四块石板构筑墙体,然后在其上方覆盖较大的石板做屋顶,整个建筑的形状像个棚子,所以,后人称之为“石棚”。又因在其四周的考古发掘中,经常有人骨和陶器、青铜器等物品出土,也有人叫它“石棚墓”,而韩国、日本称之为“支石墓”——我倒是觉得,人骨大概是作为祭祀的牺牲残骸而出现在这里,而非属于墓葬的葬主或殉葬者。石棚里敞开的空间,不会是用来安放一位故去者的躯体,而是要供奉沟通天地人的神主——覆盖石板,就是保护神灵;敞开空间,就是敞开心灵!
石棚,中原少见,但北地多有。中国古人对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还是有一定的关注的,金代的王寂就在其《鸭江行部志》中如此述说石棚:“己酉游西山,石室上一石纵横可三丈,厚二尺许,端平莹滑,状如棋局,其下壁立三石,高广丈余,深亦如之,无瑕隙,亦无斧凿痕,非神功鬼巧不能为也,土人谓之石棚。”
清朝乾隆年间,有人依托石棚山石棚,建起了古云寺,四周栽上了蟠龙松,寺里供着地藏王和南海观世音菩萨,此后二百年间香火不断。
石棚山上的石棚,这样做,算得上是对你的有效利用吗?
到了现代,我们中国人对石棚文化现象的研究却相当滞后,任凭他人的臆想和戏说。
曾几何时,善于“制造”历史韩国人捷足先登,率先将石棚包装申报为世界为文化遗产,并使之成为旅游景点,推介给游人,作为其国史的物证,用以证明韩国人祖先是这一历史奇迹的创造者,进而宣称他们曾是东北亚地区的主人。石棚山上的石棚,你的门前也常有一些头缠“还我山河”布条的韩国人造访,他们不怀好意地朝着你比比划划,看得出来,他们都心存着将你收入囊中的狂妄幻想。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韩国人的历史观,具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势利而有实效,他们的一连串篡改历史的组合拳,也真能以假乱真、眩人耳目,蛊惑了不少世人。任由他们为所欲为,我们就辜负了石棚,辜负了创立石棚的伟大先民。
石棚,我们有义务捍卫你,捍卫你的历史。
四
眼前的石棚,你厚重坚实,你伟岸雄壮,却不见容于充满物欲的世界,被无情地抛掷到荒僻寂静的地方。简陋的围栏圈住了你,蹩脚的香炉陪伴着你——很显然,你受到了冷遇。你虽说早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对象,但相应的保护研究措施还没有跟上。四年前初次造访时,我还见到你的门口有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年,是我国历史最久的地上建筑”,可是,这一次来,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连它也没有见到——是因为什么呢?是不是与中韩有关东北边疆史的争论有关?香火的残灰余烬,还有看卖香人絮叨的劝说,更让我失落怅惘无奈,因为我是来追寻历史的。
我只能暂且看看石棚外的世界。
午后的烈日斜照在山上,诱发起山川田野的一片活力,热风在耳边呼呼作响,脚下也升腾起湿漉漉的热气,而石棚,你更显得宁静安详。在你的身边,我们仿佛听到了小草的拔节咔咔的声响,听到了昆虫抖动翅膀的窸窣动静。
生命啊!多么伟大的生命!千百年来,石棚,你正是借助生命的烘托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向往吧?而你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之情,却又表现得如此深沉含蓄。
我还是要回过头来,集中心思地来看石棚,想石棚!
其实,最能说明石棚历史的,还是石棚你自己。不是吗?历史的真实,还静静地栖息在你脚下、你身旁的山谷河畔,只是它永远默默无语。
石棚,你会允许我去观照,去遐想,去再现你的过去吗?
石棚,在宁静之中,我再次凝视你,阅读你的纹理,冥想你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