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5、白茅(附:大白茅)
白茅,禾本科(Gramineae)白茅属(Imperat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大白茅,禾本科(Gramineae)白茅属(Imperat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E.Hubb
注:中文名按FOC,《中国植物志》中文名:丝茅,拉丁名:Imperata koenigii (Retz.) Beauv.。
白茅是金华一带极多见极平常的植物,特点又鲜明,所以很早就认识了,那时管它叫茅草。听比我大些的孩子说白茅的穗是的白毛能止血,那时也不知道害怕,什么都敢试试,不小心弄破了手或脚,就真的弄来放在伤口上,忘记了有没有效果。
白茅白色的根长长的,在地下横走,还有像小型竹笋一样的东西。拔出根来嚼一嚼,有淡淡的甜味,略带一点泥土的腥味。
也正因为白茅的根系发达且在地下横走,所以做为杂草的它很难根除,往往是只拔断露出地面的茎,根却留在泥土里,想要把根除尽则要费很多时间和气力。所以每次除草后不久,白茅慢慢地又能像竹笋一样抽出来,继续生长。
自己学习植物以后,在荒地上经常看到白茅,除了那标志性的白毛,还注意到它们也有花(这时自己已经知道禾本科植物也有花,只是花与一般所知的花差别比较大)。为了对白茅有多一些了解,在网上查阅收集了一些资料。又查《中国植物志》,白茅拉丁名是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而《浙江植物志》看到白茅后有括号注明是变种,拉丁名: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E.Hubb。这让我很是困惑,不过也没有深究。
写青眼草木到了自己觉得颇为熟悉的白茅,上述的问题又出现了。结合《浙江植物志》、《中国植物志》网页版、《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的内容,浙江的都是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E.Hubb,现在的中文名叫大白茅,《中国植物志》的中文名是丝茅。
细究起来,我觉得《中国植物志》的编写者有些霸道了。古人也许并没有细分白茅和丝茅两种非常接近的植物(有细分多种的也有混而为一的),中志编写者硬邦邦地把白茅这个名字安在相对而言分布并不普遍的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上,又强行指定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E.Hubb这可能可能之前更多被称为白茅的植物的中文名是丝茅(好像来自《本草纲目》),不知是出于怎么的考虑。
《中国植物志》禾本科白茅属分种检索表中列出白茅和丝茅的区别如下:
丝茅:小穗长2.5-3.5(-4)毫米;花药长2-3毫米;秆节裸露,具长髭毛;圆锥花序较稀疏细弱,宽1-2厘米。
白茅:小穗长4.5-5(-6)毫米;花药长3-4毫米,秆节无毛,常为叶鞘所包;圆锥花序较稠密,粗壮,宽约2.5厘米。
说实话,我觉得这些区别非常细微,实在不容易区分。没有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我还是分辨不出来。自己根据《中国植物志》的形态描述,整理了一个对照表,发现叶片的长度是一个明显的区别点(大白茅的叶片长得多)。
《中国植物志》中对丝茅叶鞘和叶片的描述如下:
“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具柔毛,鞘口具疣基柔毛,鞘常麇集于秆基,老时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具细纤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0厘米,宽2-8毫米,顶端渐尖,中脉在下面明显隆起并渐向基部增粗或成柄,边缘粗糙,上面被细柔毛”。
并没有说有锯齿,这与自己的记忆有出入。拿了放大镜看,似乎真的没有锯齿,只有间隔较大的一个一个的突起。用手摸,则是感觉有锯齿一般。
而且白茅的叶鞘与叶片之间并没有像之前记录的禾本科植物那样有一个明显的反折(角度或大或小),而是直的连在一起,但是两者的分界仍是明显。叶鞘部分是抱茎的形状,叶片部分则是先以叶柄伸出去渐渐展宽。这些,都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的。
至于那醒目的白毛,《中国植物志》说是:“小穗基部围以丝状柔毛”,自己原来还以为是和菊科植物种子的冠毛差不多的东西。
关于茅这个名字,李时珍说得很明白:“茅叶如矛,故谓之茅。”确实,白茅叶片的顶端慢慢地收缩最终成一个细长尖头(术语叫渐尖),非常尖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