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黑水惟梁州(1)。岷、嶓既艺(2),沱、潜既道(3)。蔡、蒙旅平(4),和夷厎绩(5)。厥土青黎(6),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7)。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8),织皮、西倾因桓是来(9),浮于潜,逾于沔(10),入于渭,乱于河(11)。
=====================================================================
(1)华阳,先秦称呼秦岭为“华”或“太华”;华阳指秦岭主峰以南,包括秦岭大山内部。黑水,一般意见以为是指金沙江。
(2)岷,岷山。嶓,嶓冢山,一般认为指的是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甘肃陇西还有座嶓冢山,但感觉太偏离当年的中原了,而且是在华阳之表。
(3)沱水和潜水发源于梁州,流入荆州,这里指的是其上游流域。
(4)蔡,梁州蔡山。蒙,梁州蒙山。旅平,旧解为祭山以告成功,太牵强!旅在先秦的主要意思是众人或在外之人,还是理解“旅平”为道路畅通更贴切,因为《禹贡》的核心内容就是宣扬治水之功、各州物产以及进贡路线。一般研究意见认为,这两座山应该在川西雅安一带,这里在古代一直是周边各族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交通要道。但两山具体何指不详。一般认为,蔡山可能是峨眉山或周公山,蒙山可能邛崃山或蒙顶山。
(5)和夷,理解不统一,主流意见有二,其一指和夷居住的地方,其二理解为地名。另,有部分人理解“和”为和水,认为是今天的全和川,可能性很小。
(6)黎,通“骊”。 青黎,即青黑色。
(7)三错,对比前文,应指杂出的为七、八、九三等。
(8)璆,一种玉石,具体特征不详。镂,可供刻镂的刚坚之铁。熊罴,过去解释罴为像熊的动物,还有人认为是大熊猫。实际上熊应是指黑熊,罴指的是棕熊。狸,山猫,也可以理解成野猫。
(9)织皮,有两种理解,其一指国名或族名,西戎之一,本书从此解;其二认为是指皮制的衣服,此解将织皮断句列入贡物的行列。西倾,西倾山,当是指今天的青藏高原,一般多指四、甘、青三省交界部分的山地,这里指西倾那里的人们。因,顺、凭借。桓,古桓水,一般认为是今白龙江。
(10)逾,指陆地转运。沔,这里指汉水的上游,不是荆州的沔水。
(11)乱,横渡。
=====================================================================
秦岭之南到金沙江这片辽阔的地域属于梁州。岷山、嶓冢山一带经过治理可以正常务农了,沱水和潜水也疏通好了。蔡山与蒙山的道路治理好了,和夷地盘的治水大见成效。梁州土地是青黑色的,耕地属于第七等,赋税定为第八等,杂出的七、八、九等不一。这里的贡物是璆玉、铁、银、坚铁、砮石、磬石、棕熊、黑熊、狐狸和山猫,织皮之族以及西倾高地上的人们顺着桓水来到梁州,浮舟于潜水,陆路转运到沔水,进入渭河,横渡黄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2),泾属渭汭(3),漆沮既従(4),沣水攸同(5)。荆、岐既旅(6),终南、惇物(7),至于鸟鼠(8)。原隰厎绩(9),至于猪野(10)。三危既宅(11),三苗丕叙(12)。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13)。浮于积石(14),至于龙门、西河(15),会于渭汭(16)。织皮、昆仑、析支、渠搜(17),西戎即叙(18)。
=====================================================================
(1)黑水,此处黑水不是金沙江,当是指甘肃西部或四川西北部的某条河流。西河,冀州之西的黄河。
(2)弱水,古书中甘肃西部的一条河流,向西流。一般认为是指今张掖河,向西流入居延海。这句实际意思是指经过大禹治理后,弱水正常了,不再向东流。
(3)属,注入、归属于。汭,河流回合处。
(4)漆沮,指流经陕甘两省的古漆水与古沮水,具体对应的是今天哪两条河流无法确定。但这句的实际意思是漆沮两水都流入北洛水。
(5)沣水,今西安沣河。攸,乃。同,指沣水北流入渭。
(6)荆,雍州荆山,古儒以为是在今富平县西南。岐,岐山。
(7)终南,终南山,今西安南方秦岭山脉的总称。惇物,按照《禹贡》的规律及上下文比较,应该是山名,一般人以为是指秦岭西部的太白山。
(8)鸟鼠,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
(9)原,大而平为原。隰(xí),低湿之地。
(10)猪野,古猪野泽,大致位于古凉州境内,具体情况不详。
(11)三危,三危山,应该位于今敦煌境内。
(12)三苗,指传说中被强制迁徙到西北的苗民们。丕,大。叙,通“序”。 丕叙,意思是指三苗也安心了,秩序大大良化。
(13)球,一种玉制法器。琳,一种玉石。琅玕,像珠的玉石。
(14)积石,积石山,可能是在今甘肃临夏(古枹罕)或青海西宁附近。
(15)龙门,龙门山,位于今陕西韩城境内。
(16)渭汭,指渭河注入黄河的地方,即今潼关--风陵渡一带。
(17)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应该指的是西方的四个方国或族群。织皮,似乎应该在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带。昆仑,应该是在青海省东部的河湟地区。析支,一般认为在黄河上游的青海河曲地区。渠搜,一般认为原先在流沙(今腾格里沙漠)之西,大概在内蒙阿拉善盟中西部及甘肃毗邻地区,后来有迁徙变动,东迁族群进入内蒙鄂托克旗,西迁族群进入甘肃酒泉至新疆鄯善一带。
(18)西戎,西方牧羊之族。叙,通“序”。这句是指西北的游牧族群也都因大禹的功绩而安居乐业。
=====================================================================
黑水到西河都属于雍州。弱水不再反常东流了,泾水与渭河交汇,漆水与沮水流入北洛水,沣水也向北正常入渭。荆山与岐山的路畅通了,终南山、太白山和鸟鼠山都一一治理。平原与湿凹地都修整好了,一直到猪野泽。三危山成了人们的家园,被强制迁徙到这里的三苗也安心过日子。雍州是黄土地,耕地第一等,赋税定为第五等。这里出产各种珍贵的玉器和奇异石头。输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出发,向东路过龙门山与西河,在渭河之汭集合。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连这些西戎人的国家也沾了大禹治水的光。
导岍及岐(1),至于荆山,逾于河(2);壶口、雷首至于太岳(3);厎柱、析城至于王屋(4);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5);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6)。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7),至于大别。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8)。
=====================================================================
(1)岍,岍山,在今陕西陇县,这里有汧水和岍山。
(2)逾,远到、远至。
(3)雷首,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境内。太岳,指霍太山。
(4)厎柱,通“砥柱”,指的是今山西平陆境内的三门山。析城,析城山,位于今山西阳城县。
(5)朱圉,山名,应该位于甘肃天水附近。
(6)熊耳,今河南熊耳山。外方,外方山即嵩山。陪尾,山名,位于今湖北安陆县境内。
(7)内方,古内方山当位于今湖北钟祥县境内。
(8)敷浅原,古敷浅原位于今江西德安县境内,又名傅阳山。
=====================================================================
(大禹治水)开通岍山和岐山,再到雍州荆山,一直远到黄河。过了黄河,从壶口山开始,经雷首山到霍太山。从厎柱山、析城山治理到王屋山。又经太行山、恒山最后到碣石山,(黄河)从这里入海。
他的足迹踏遍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和茫茫秦岭;还开通了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至于陪尾山。
从嶓冢山施工到荆州荆山,从内方山直到大别山。
从岷山南坡动工,直到衡山,经过九江一带,到了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1),馀波入于流沙(2)。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3)。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4),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雒汭(5),至于大伾(6);北过降水(7),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8),同为逆河(9),入于海。
嶓冢导漾(10),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11),过三澨(12),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13),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14);过九江,至于东陵(15),东迆北(16),会于汇(17);东为中江(18),入于海。
导沇水(19),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20);东出于陶丘北(21),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22),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
(1)合黎,可能是指合黎山,也可能是指合黎水,大致位置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山丹、张掖、高台、酒泉一带的北方。
(2)馀波,这里指下游。流沙,古人对腾格里沙漠的称呼。
(3)南海,先秦古人以为中原的四方都是大海,向南流淌的河流最终将进入南海。这段的记述比较奇怪。梁州的黑水是指金沙江,按说雍州的黑水应该不同于梁州黑水,但既然说入于南海,好像又是同一条河流。
(4)华阴,山之北为阴,这里是指秦岭北麓。
(5)雒汭,雒水流入黄河的地方。
(6)大伾,大伾山,位于河南省中北部,具体位置有争议。
(7)降水,同“洚水”,水泛滥乱流为洚。
(8)播,分汊、分布。九河,指黄河下游的多个支流,有人主张是九条,有人认为“九”是形容多。
(9)逆河,倒流的黄河,可能系指存在海潮倒灌现象。
(10)漾,漾水,汉水上游的称呼。
(11)沧浪之水,即汉水。
(12)三澨,地名,可能是在今湖北钟祥境内。
(13)古人记载的长江在下游分为三江(三条支流),北江是入海的北方支流。
(14)澧,今湖南的澧水。
(15)东陵,古地名,准确位置不详。
(16)迆,旧解通“溢”,恐不当;看卫星地图,长江在此段并无溢泻,走向则是明确地向东北。所以这句的意思应该是指长江迤俪向东北。
(17)汇,淮河的主流经宝应、高邮流入长江,淮河入江的地方叫“汇”。
(18)中江,长江下游三江的中央一条。
(19)沇水,济水的上游。
(20)荥,古荥泽。
(21)陶丘,古地名,应该在定陶境内。
(22)鸟鼠同穴,指的是鸟鼠山,相传此山有鸟鼠同穴。
=====================================================================
(大禹)浚通疏导弱水向合黎山方向而去,下游流向了腾格里沙漠。
疏导雍州黑水,途经敦煌的三危山,流向南海方向。
浚通黄河的做作最大,从积石山一直到龙门山;南线沿着秦岭北麓施工,一直到山西平陆的厎柱山,再向东到孟津,经过雒水汇入处,一直到大伾山;下游的浚通从北边的洚水开始,一直到大陆泽;又往北,分布为兖州的九河,再汇集成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浚通汉水是从上游嶓冢山的漾水开始的,向东成为汉水,又往东的那段汉水叫做沧浪之水,途经三澨,到达大别山,向南汇入长江。再向东,流汇来鄱阳湖的水,更东方那段叫北江,然后流进大海。
长江从岷山开始疏导,向东又支流沱水,又往东到达澧水;经过九江地区,到了东陵这个地方,然后往东北迤俪奔流,再与淮河的支流会合于汇;下游向东流的这段叫中江,最终进入大海。
疏导沇水,向东流的这段叫济水,汇入黄河,溢出旁流为荥泽;从定陶的北面向东流,再向东流经过菏泽,折转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往北行一段,东转,流进大海。
疏导淮河从桐柏山开始施工,向东与泗水和沂水交汇,再东流入海。
渭河是从源头的鸟鼠同穴之山疏导的,东流与沣水汇合,再往东与泾河合流,又向东经过漆水与沮水,最后汇入黄河。
雒水的疏导则从熊耳山开始,东北流淌,与涧水和瀍水汇合;再向东与伊水合流,沿着东北一路奔腾到黄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
(1)攸,乃、于是。同,这里指服从大禹的管理。
(2)四隩,同“四隅”,四方。宅,居住。
(3)刊,指伐木开道。旅,指道路修好。
(4)陂(bēi),本义为池塘或水边,这里指筑好堤岸。
(5)四海,代指天下万邦或天下人。会同,旧解为统一或四方人到京城进贡会合,个人觉得还是解释为互相交往更贴切。
(6)六府,意思不详;旧解为水火金木土谷,不知所云。孔,很、甚。修,治理、缮治。
(7)庶土,众土,意指九州。交正,旧解为各地都依据提地和物产向政府输贡;交,俱;正,通“征”;但感觉与下文严重重复。个人理解这句当指九州的土地都得到了开发,正通“政”,另“正”本身也有管理的基本含义。
(8)厎,终。
(9)咸,都。则,以……为则。三壤,指上、中、下三等。
(10)中邦,中原;理解成中央政府也通。锡土、姓,指封建诸侯。
(11)祗,敬。台,上古帝王的谦虚自称之一。
(12)这句意思当是顺从天子的教令。
=====================================================================
天下九州都听命于大禹,四方之地都可以让人安居,众多高山在治理后道路畅通,多条大河的源头被认真疏通,众多大泽都建好了堤防,四海之人可以顺利地相互交往。六府都缮治得很好,各州土地得到了开发,最后慎重地制定合理贡赋,根据土质的上中下三等来缴纳。在中原封建诸侯,赏赐土地与姓氏给各方族群,受赐者敬悦于天子的德行,不违背天子的政教命令。
五百里甸服(1):百里赋纳总(2),二百里纳铚(3),三百里纳秸服(4),四百里粟(5),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6):百里采(7),二百里男邦(8),三百里诸侯(9)。
五百里绥服(10):三百里揆文教(11),二百里奋武卫(12)。
五百里要服(13):三百里夷(14),二百里蔡(15)。
五百里荒服(16):三百里蛮(17),二百里流(18)。
=====================================================================
(1)甸服,五服最近的一层,可理解为天子的直辖区,所服主要涉及农事农产。
(2)总,指禾的总体,即连穗带杆。
(3)铚(zhì),本义是小镰刀,这里引申为收获物,即禾穗。
(4)秸服,通“秸麸”,带壳之谷物。
(5)粟,小米。
(6)侯服,五服第二层,即王者统辖下的行政自治区。
(7)百里,百里之地,与其它四服的百里概念不一样。采,采邑、封地,一般赐封给卿大夫之属。
(8)二百里,封地二百里的意思。男邦,侯之下的地方独立统治者。
(9)诸侯,侯在商朝是最高级别的地方独立统治者;周朝建立后,“公”升为最高级,“侯”降为第二级。侯,应该通“后”,诸侯即诸后。
(10)绥服,相当于边远臣服区。
(11)揆,度。揆文教,执行天子的政治政策的意思。
(12)奋武卫,捍卫天子的意思。
(13)要服,约服,接受王者约束而服事之,相当于无条件的联盟区。
(14)夷,指接受王者的常规文教。
(15)蔡,接受王者的刑律法度。
(16)荒,偏远曰荒。荒服即远服,相当于有条件的联盟区。
(17)蛮,通“慢”,来不距,去不禁,维持名义隶属关系而已。
(18)流,不定为流,这里是指更松散的关系。
=====================================================================
首府之外五百里为甸服。最近的一百里需要连禾带杆一起纳赋,二百里只交禾穗,三百里纳带麸壳的谷,四百里纳小米,五百里交纳大米。
甸服外围的五百里为侯服。最近的一百里是大臣的封地,外二百里是男爵的领地,最外三百里是诸侯的地盘。
侯服以外的五百里属于绥服区。靠内的三百里也要执行天子的政治政策,靠外的二百里则肩负捍卫天子的责任。
再往外的五百里属于要服区域。靠内三百里要遵守与中央的约定和平共处,其外二百里也要相约遵守王法。
最外层的五百里叫荒服。靠内三百里要当名义的附属国,之外的二百里关系更松散。
东渐于海(1),西被于流沙(2),朔、南暨(3),声教讫于四海(4)。禹锡玄圭(5),告厥成功(6)。
=====================================================================
(1)渐,入。
(2)被,本义为覆盖,引申为到。流沙,指今内蒙阿拉善旗的腾格里沙漠。
(3)朔,北方。暨,与。
(4)声教,发布王教。讫于,至于、到。四海,古人相信中国的四周边都是大海,这里的四海实际是指居住于四方极远处的蛮族。
(5)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这句的意思是天帝降赐玄圭给大禹。锡,古“赐”字。玄圭,黑色的命圭,代表王者身份。
(6)告,宣告。厥,其。成功,成就治水之功。
=====================================================================
东到大海,西至流沙,朔北与南方远地,中原的王教之声远达到偏居四海的蛮族。大禹被天帝赐以玄圭这个王者之符,以示大功告成。
【题外话】
射天郎曰:《禹贡》的调调我喜欢!它的作者是战国晚期的一位技术帝,文中表现出的敬业态度与专业素养可比只会胡喷乱盖的儒生文人强出太多了。
断定《禹贡》出自战国晚期,主要是因为在任何先秦文献中都查不到它的芳踪,而《史记》却明确地大段引用了很多,同时文章在遣词造句以及部分名词上都体现出明显的战国风格。
虽然《禹贡》是篇伪书,但其价值却大了去了,专业科技人员留下的东西硬是比文人的垃圾经得起考验!《禹贡》不仅介绍和记载了看来是那个遥远年代的中国地理情况(也许真是过硬的上古素材,战国专家进行了仔细整理),而且还描述了三代王统体系的一些事情,甚至连后来的封贡体系也在其身上能找到源头和灵感。
关于《禹贡》,大家要注意这几处地方:
No.1 大禹治水看来是应该而且可以有滴,但他显然治不了这么大面积的地方。前人吹牛不需要上税,后人相信你就输了!
大禹治水属于传说,但是至少周人是坚信这个传说的真实性的。古老的《诗经》里多篇多次都提到了大禹这个治水英雄,“维禹甸之”、“维禹之绩”、“缵禹之绪”、“禹敷下土方”、“设都于禹之绩”,这些朴素的古诗古歌没必要拿后人开涮;而且西周青铜器《遂公盨》的铭文赫然写着“天命禹敷土,隓山濬川(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的字样。所以说尽管夏朝的存在目前未被世界学术界承认,但至少英雄大禹并非虚构的人物。
九州,当是春秋或战国时期才兴起的地理概念,在这之前天下的总称一般多用四海、四方或八荒之类,具体的地域则有西土、中国、东国、华阳、南国等等。在《诗经?商颂?玄鸟》中,倒是有一个和九州很接近的地理名词叫“九有”,但是“九有”是否就是“九州”,至少目前没有过硬的证据。
上古交通技术落后,工程工具原始,这《禹贡》中提到了那么多被开通的大山与被浚通的名川大泽,真要这么个治理法,贫僧以为至少够我们的祖先大禹大神愚公移山数十代人的,就是搁到今天这事儿也不好办。
诸位会说:“你这秃驴一会说大禹肯定有而且治水是真事儿,一会又说他安定九州是扯淡,你鸭到底立场何在?说话还靠谱吗!”
贫僧要告诉各位,治水是有的,但应该是在黄河中下游,而且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那个兖州的地头。我是相信徐旭生老师的判断或假说的。
No.2 这篇文献流露出当时人对天下的准确认知范围,换句话说就是先秦中国大概的疆域范围。
特别重要的是,看来我们祖先当年了解的西方地理极限是流沙和西倾,即对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腾格里沙漠和青海高原东部是略有所知的,包括这二者之间的河西走廊地域,但再往西就毫无记载了,即对新疆的情况基本不了解。这和历史也是基本对应的,这点间接否决了先秦时代中亚地区经天山南北道和甘肃西部与古中原交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狭义的中国先民西来说(指由这条路线进入中原)不成立。我国与古代中亚、西亚的正式规模性陆上交流确实是张骞凿空的功劳,请大家向汉武大帝和探险家张骞致敬!
No.3 文中提到的贡赋,特别是来自边缘地区异族的,也许当理解为上古的“国际贸易”活动更妥当。东北鸟夷、南方鸟夷、西南和夷、西北的西戎诸族,他们也许是向夏禹进贡,更大的可能性是以这种方式与中原世界交换物资,这在所谓的“五服”里实际上也隐约其词地透露了。而后来皇朝时代的四方来朝与远人输贡,我们现在都知道不过是变形的国际贸易活动,只是骄傲的天朝政府将其吹嘘成一种政治光环。
No.4目前还难以确定五服制度在上古是否真实存在过,但它至少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对国际政治关系的理解,甚至还有可能追溯到西周王朝,皇朝时代中央政府地位至高无上的传统即根源于此。
No.5 写这篇文献的专家很有个性,他从“九州攸同”开始的下半截文章实际是以大禹王的口气来表述的,也许是为了强调真实性,尽管他的文章已经相当可靠地反映了当时的地理、族群与物产。
最后,请大家一起谢谢这位值得大大尊敬的战国技术帝,他的作品比起其它伪书来真是有营养太多了。
史悟空:晕!同样是战国的造假者,你鸭的为毛厚此薄彼?你鸭一向自诩最爱公正和平等,但论到儒家之学时总是冷嘲热讽、满脸鄙夷,而对写《禹贡》这厮却封了个技术帝!
射天郎:KO!你个猴崽子没长眼睛还是没带脑子?《禹贡》记载的是自然地理,研究的是实际问题,体现的是科学意识,态度又认真专业。而尼玛的那些造假儒生只会翻来覆去的以德服人,假话空话大话连篇累牍,并且就这么个简单的活还一直没整出点上档次、有技术含量的高端思维成果!我傲来要是历朝能多些“禹贡作者”这样的研究实际问题的专家,少些满口仁义道德却屁问题解决不了的空对空喷家,你小子的也就不会整天寻思着移民花旗国或欧罗帕了!还有,哥刚才就看你鸭的上课睡觉,昨晚又折腾啥妖蛾子了?
小达:师傅我举报,大师兄昨夜玩了一宿网游,我劝他注意身体还骂我是小屁孩!
史悟空:¥#%*@$^&
◆甘誓第二
【甘誓要意】
射天郎曰:古籍中记载最早的正式军誓就是《甘誓》,如果大禹罚有苗的动员演说不算数的话。可惜它是个水货!贫僧是相信大禹存在的,也倾向于认为确有夏朝。所以,就当《甘誓》是战国时代热爱历史的童鞋们追溯有夏写的一篇纪念文。
【原文】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1),作《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2)。
王曰:“嗟!六事之人(3),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4),怠弃三正(5),天用剿绝其命(6),今予惟恭行天之罚(7)。左不攻于左(8),汝不恭命(9);右不攻于右(10),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11),汝不恭命。用命(12),赏于祖(13);弗用命,戮于社(14),予则孥戮汝(15)。”
【序文说明】
夏启与有扈氏在甘地的原野上爆发大战,战前发表了《甘誓》。
(1)甘,古地名,位于今西安市户县的西南,相传当年属于有扈氏的领地。今天这里还有古老的甘河地名。有扈,著名部落,姒姓。
【正文注释和译文】
(2)六卿,六师的指挥官。卿是周代的高官称呼。
(3)六事,通“六师”。六师是西周天子近卫军的称呼。
(4)威侮,轻慢、懈怠。五行,战国才有的朴素物理概念。
(5)怠,耽搁。弃,放弃。三正,古有农正、牧正和工正三种官职,分别执掌农事、畜牧以及营造手工等生产活动。这句的实际意思是谴责有扈氏引发了战争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
(6)天,皇天或天帝。用,助词,或理解为致力于(追求于)……的结果,这是“用”的本义。剿绝,灭绝、终止。命,有邦之命。这句的意思相当于老天否定有扈氏邦国存在的合法性。
(7)予,我。惟,助词。恭,认真。
(8)左,车左,负责射箭。攻,战斗、攻击。左,左方。
(9)恭命,认真对待命令或严肃执行命令。
(10)右,车右,持兵器负责格斗。
(11)御,驭手,也可理解为驾御。非其马之正,意思是驾御不好马匹,实际这操控战车不利。
(12)用命,认真效力。
(13)祖,指先祖之神牌。上古天子亲征要携带祖庙的先祖神位以便于战后的告祭。
(14)戮,这里指惩罚,不是杀人。社,指随军出征的社神牌位。社,最早的意思是土地神,因上古农业社会的原始信仰,大家要在春耕或秋收后祈祷土地神与农神保佑(社稷本义就是指这两位,也可理解稷为食物之神),慢慢的社就成为祭祀土地的地方的代名词,再衍生出族群象征或存在的标志。
(15)孥,通“奴”。 戮,惩罚。这句的意思是对作战不力者,将施以降为奴隶的惩罚。
大战就要在甘野爆发了,夏启召集来了六师指挥官。
夏王说:“喂,大家注意了!六师的勇士们,我现在向你们发表战前誓辞:有扈氏把五行不当回事情,轻慢和无视生产活动,老天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以本王我只有替天行道,惩罚他们。车左不好好战斗,你有问题;车右不认真格杀,是不认真服从军令;驭手操控不好战车,说明不用心。服从命令奋勇杀敌的,会在我有夏祖先的神位前获得表彰;不好好打仗的,会在社神的牌位前遭惩罚,我捏,还要把这些家伙降为奴隶来惩罚。
【题外话】
射天郎曰:《甘誓》是篇很明显的战国时人追溯夏朝往事的“夏书”,其行文风格与所用词汇都是纯正的战国风格。但是作者却没有像伪造虞书的坏东西那样故意挖坑,在文字上给读者制造障碍,推测应该是心中无鬼才如此坦荡。司马迁同学当年看到的《甘誓》和我们今天的版本都是一样的。
《甘誓》对研究夏朝没有太大价值,只是相关的背景值得介绍一下。
夏后氏与有扈氏是亲族关系,都属于姒姓十二支。夏启建立新朝制度后,有扈氏看不惯他的做法,或者是自己有想法,于是便爆发了冲突。
夏朝的位置在东方,有扈氏的领地在关中,上古交通不方便,夏初应该还没有成熟的战车(尽管相传大禹的部下奚仲当年已经发明马车),远途战争就几乎组织不起来。所以“甘之战”应该是陕西的拥夏势力与有扈氏之间发生的。
姒姓十二支中当时可以确定在陕西的至少包括有莘氏和有褒氏,应该与有扈氏是势均力敌的。更重要的是,夏后氏的真正父族本家姬姓有崇氏在上古一直就是陕西东部的著名大国。这四个利益攸关方当年的位置大体如下:有崇氏在今渭南市一带,有莘氏在今合阳、澄城一带,有扈氏在西安户县一带,有褒氏应该也在崇、莘附近(可能是后来才迁徙西南以汉中为根据地的);陕西东部的渭河下游流域还可能有其他的拥夏部落。力量可能的对比是:有崇氏〉有扈氏〉有莘氏〉有褒氏。仅有崇的实力就够有扈氏喝一壶了,加上有莘氏与有褒氏的支持,有扈氏很难对抗。
从商代崇邦(即有崇氏)的位置看,崇侯国已经完全盘踞了户县和西安西南一带。所以“甘之役”最大的可能性是东方的朝廷下命令,西土的拥夏诸侯联军执行,领衔的应该是姬姓有崇氏,在甘河附近的原野上击败了有扈氏。战后,有崇氏迁徙到更富庶的有扈氏领地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崇邦(《诗经》、《史记》,甚至是小说《封神演义》都提到这个曾经与周人激烈敌对竞争的关中大国),有莘氏的势力可能深入到有崇氏撤出的渭南地区,有褒氏则可能被奖励翻越秦岭到富饶的汉中盆地发展。这大概才是“甘之战”的真实情况。
◆五子之歌第三
【五子之歌要意】
射天郎曰:《五子之歌》记录了据说是夏朝初期的五首古诗,内容是被后羿撵出夏都的王族子弟们谴责失国的太康忘记了先王大禹的遗训。可惜这五首古诗一望便知是战国伪作。
【原文】
太康失邦(1),昆弟五人须于洛汭(2),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3),以逸豫灭厥德(4),黎民咸贰(5),乃盘游无度(6),畋于有洛之表(7),十旬弗反(8)。有穷后羿因民弗忍(9),距于河(10),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11),徯于洛之汭(12)。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13),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14),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15),一人三失(16),怨岂在明(17),不见是图(18)。予临兆民(19),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20),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21),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22)。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23),有此冀方(24)。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25)。”
其四曰:“明明我祖(26),万邦之君。有典有则(27),贻厥子孙(28)。关石和钧(29),王府则有(30)。荒坠厥绪(31),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32)?予怀之悲(33)。万姓仇予(34),予将畴依(35)?郁陶乎予心(36),颜厚有忸怩(37)。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序文说明】
夏王太康搞得王国休克,他的五位兄弟在洛水之曲等待他,创作了《五子之歌》。
(1)太康,夏启的长子,夏朝的第二代君主。邦,国的古称,这里指王之国,即夏后氏的直辖行政区。由“失邦”二字可以看出本篇原作确实是创作于先秦,汉朝因避刘邦的名讳,将“邦”改为“国”。
(2)昆弟,兄弟。须,等待。洛,当为“雒”,上古的洛水指的是陕西北洛水或南洛水,河南的叫雒水。汭,河流弯曲之处。
【正文注释和译文】
(3)尸位,上古贵族祭祖时,一般有专业祭司扮演祖先,端坐不说话,这叫做“皇尸”。成语“尸位素餐”即由此而来,比喻在上这不理正事、麻木不仁。
(4)逸豫,逸乐。灭,丧失。厥,其。
(5)黎民,普通老百姓。先秦“人”一般指贵族,“民”指平民。贰,有贰心,不满意。
(6)盘游,四处游荡。
(7)畋,打猎。表,水岸旁的地域。
(8)十旬,形容很多天,并非实数。反,通“返”。
(9)有穷,山东半岛的夷人上古部落或酋邦,大致在今曲阜--济宁一带。后羿,传说中的射箭手领袖;后,部落首领;羿,名或号。因,藉由、凭藉。弗忍,受不了。这句的准确含义是后羿利用夏民讨厌太康的情绪。
(10)距,指拦阻或隔离。河,黄河。
(11)御,通“迓”,迎接;理解成驾车载母也无妨。従,古“从”字。
(12)徯(xī),等待。
(13)皇祖,大祖,指夏禹。皇,古义为大。
(14)民,草根百姓。惟,同“为”。邦,国。本,草木之根。
(15)一能胜予,有项特长比我强。
(16)三失,多次失误,三形容多,非实数。
(17)明,暴露出来,显在明处。
(18)不见,无形。图,考虑、谋划。
(19)临,这里指治理。兆,百万。先秦记数为十、百、千、万、亿、兆。
(20)驭六马,周制天子六驾,即六马拉曳的乘车只有天子可以使用。
(21)荒,迷乱。色荒,好色过度。
(22)峻,高大。宇,屋子。雕墙,雕梁画栋。
(23)陶唐,陶唐氏,帝尧的本族。
(24)有,占有、统治。冀方,古冀州,广义的黄河以北之地,包括山西、河北、豫北和鲁北的广大地方。山西称为并州是在西汉才开始的。
(25)厎(dǐ),终于。
(26)明明,煊赫、辉煌。我祖,指的是大禹。
(27)典,成文的制度;则,普通的规矩。
(28)贻,留给。
(29)关,古时陆路设关、渡口设津以征收商旅的过路费。石是度量单位,一石合120市斤。和,没有争议。钧,也是度量之器或单位,一钧合30市斤。所以“关石”是借指赋税,“和钧”形容其公平。
(30)王府,宫廷与国库。有,物质丰富。
(31)绪,事业。
(32)呜呼,表痛心的发语词。曷,同“何”。归,归宿、去处。
(33)怀,心情。
(34)万姓,万千姓氏,实指全天下人;这是周人的用法。
(35)畴,谁。
(36)郁陶,忧思沉积。
(37)颜,面容。厚有,大有。忸怩,羞愧。
太康尸位素餐,热衷吃喝玩乐,不理政务没品位,搞得老百姓都腻味他,对夏后氏也失去信心。太康这厮一玩就疯毫无分寸,他在雒水流域游猎打围,竟然长期不回朝。东方有穷酋邦的首领羿看到夏国普通百姓对太康很反感,就领兵进入夏境,还将太康跟他的随从们撵跑到黄河对岸。太康的五个弟弟赶车侍奉着老母去找太康,在雒水之湾等待大哥。兄弟们对太康都一肚子气,彼此回忆议论起爷爷大禹的训戒,于是作了这些诗歌。
第一首说:“伟大的祖先交代,平民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得轻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强固国家才安宁。我看天下人,即使是愚夫愚妇也能在某些方面强过我,当贵族君长的多次犯错误,考察民怨难道还要等到它爆发吗?当它无形时就应该设法了解。我治理百万民众,就像用朽坏的缰绳驾驭六马法驾那样小心翼翼,做君主的怎可不有所敬畏!”
第二首说:“我祖训示,在内迷恋女色,在外沉溺田猎。好饮酒嗜音乐,宫室高大、雕梁画栋。这些事情只要沾上一件,没有说能幸免于败家亡国的。”
第三首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陶唐氏统治冀州。现在子孙们背离了帝尧的治道,自乱制度规矩,于是最终灭亡。”
第四首这么说:“伟大英明的我祖大禹,天下万国拥戴他为君。创立治国典章与法度,留传给后世子孙。征收公平的赋税,国库于是充盈。(不肖子孙)废弃了他的事业,宗族颠覆祭祀中绝!”
最后一首更悲催:“我嚓!哪里是我们的归宿啊?我的心情多么痛苦。天下人都不待见我,我能够投靠倚赖谁?我的内心郁闷无比,满脸惭愧羞容。因为不谨守慎行祖先的美德,纵然改悔又岂能挽回?”
【题外话】
射天郎曰:虽然《史记?夏本纪》中记录了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的事情,但是从中国古诗的历史、本篇的内容与文章风格来看,是如假包换的山寨货。司马迁师傅看到的《五子之歌》是什么样,他没有细说,也许和我们的一样,因为造假者是战国人。
这篇夏书暴露了夏朝和东夷的紧张关系,而且太康时代夏人在势力上是处于下风的,当然有穷氏的后羿本身就够牛!有穷氏是上古著名的东夷部落,势力主要在山东的中部,其首府穷桑(古人以为就在曲阜)相传是上古的名都,神农氏、少昊氏、蚩尤、黄帝和颛顼都曾在此地定都。早期这一带经济繁荣、技术发达,后羿轻松战胜荒唐的太康不是毫无根据的乱说。不过,这个时候的夏都斟尋应该在古兖州境内,伪书作者说太康跑到遥远的豫中洛阳一带去打猎就太不专业了。贫僧以为,鲁豫交界一带的黄河是向东北方向流淌的,后羿应该是把太康封锁在了黄河西岸。根据“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少康后来复国,一直等到很久以后,大致在夏王胤甲时期(胤甲又名帝廑)夏人才大举西迁,把基地搬到了河西。这里的河西应该是指鲁豫交界一带黄河的西岸,绝对不是晋南。
这五首乱盖出来的古歌就不多说了,其实贫僧也能作。别说是“五子之歌”,就是十子、十五子,贫僧也能轻松搞出来。只是现代社会造假可耻!撒谎缺德!不过这是普世概念,很多傲来人氏都不认铆的。尤其是所谓的精英代表,撒谎扯淡起来依然是面不变色心不跳!
◆胤征第四
【胤征要意】
射天郎曰:《胤征》记录了夏人对东夷的一次战争以及领军统帅胤侯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原文】
羲和湎淫,废时乱日(1),胤往征之(2),作《胤征》。
惟仲康肇位四海(3),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4),胤后承王命徂征(5)。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征定保(6),先王克谨天戒(7),臣人克有常宪(8),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9),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10),官师相规(11),工执艺事以谏(12),其或不恭(13),邦有常刑(14)。”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15),沈乱于酒,畔官离次(16),俶扰天纪(17),遐弃厥司(18),乃季秋月朔(19),辰弗集于房(20),瞽奏鼓(21),啬夫驰(22),庶人走(23),羲和尸厥官(24),罔闻知(25),昏迷于天象(26),以干先王之诛(27)。《政典》曰(28):‘先时者杀无赦(29),不及时者杀无赦(30)。’今予以尔有众(31),奉将天罚(32)。尔众士同力王室(33),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34)。火炎昆冈(35),玉石俱焚。天吏逸德(36),烈于猛火。歼厥渠魁(37),胁従罔治,旧染污俗(38),咸与维新(39)。呜呼!威克厥爱(40),允济(41);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42)!”
【帝告釐沃】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従先王居。作《帝告》、《釐沃》。
【汤征】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作《汤征》。
【汝鸠 汝方】 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
【序文说明】
羲和氏逸乐放纵,荒废历法扰乱天时,胤侯带兵讨伐他们,于是有了《胤征》。
(1)时,时令。
(2)胤,胤侯。
【正文注释和译文】
(3)肇位,登基。或解“位”通“莅”,临事、治理。
(4)酒荒,迷乱于嗜酒。
(5)胤后,后是三代对部落领袖或酋邦君主的称呼;胤后就是胤侯。承,承接、接受。徂,往、去。
(6)明征,可以明确地参考征引。定保,安邦定国。
(7)天戒,老天垂示的戒象,一般指日食或月蚀。
(8)臣,君主的家臣。人,贵族。常宪,规范的准则。
(9)厥,其。后,首领。明明,大明、英明,引申为称职。
(10)遒人,负责宣化政教的官员。木铎,带木舌的铃铛。徇,通“巡”,巡行宣教并征求意见。
(11)官,主事者。师,管人者。规,规劝。
(12)工,百工,指营造匠做制器的劳动者。执艺事,就他们所干的活。谏,建议。
(13)恭,恭行,认真对待。
(14)邦,国家。常刑,成法。
(15)时,通“是”,这。厥,其。
(16)畔,通“叛”。官,指肩负的职责。次,位置。
(17)俶,开始。天纪,天的运行规律。
(18)这句是指日月星辰,前人理解为谴责羲和是弄错了。遐弃,远离。司,司命,实际指日月星辰的运行历程即轨道。
(19)乃,彼、前一向。季秋,晚秋、深秋。月朔,初一。古人用“朔”与“望”来描述月相,新月为“朔”,满月为“望”,即初一是朔日,十五为望日。
(20)辰弗集于房,指的是日食。日月相会叫做“辰”,“房”指日月相会时在天区的位置。集,会面、相会。
(21)瞽,乐官。先秦时习俗用盲人当乐官(大致是觉得他们听力灵敏,可专注于音律;另外这可能与上古的氏族内部分工有关系,让瞎子有事干、有自尊),盲人为“瞽”,所以瞽一般都指乐官。
(22)啬夫,本义是指农人或农事之官,春秋或战国时代成为基层官员的称呼,负责经办各种基层政事与约束百姓。
(23)庶,众。庶人,一般指老百姓。走,乱跑、逃离。
(24)尸,犹言“尸位素餐”,见《五子之歌》篇“尸位”的解释。
(25)罔,本义为迷茫,这里取不或没有的意思。单看“罔闻知”是指羲和不闻不知(天变);四句联判,实际是谴责他们作为负责天象与历法的重要官员,既不事前通知,也不事后上报。
(26)这句的准确含义还是指“羲和让大家昏迷于天象”。
(27)干,冒犯。
(28)《政典》,指导行政的书册。
(29)先时,指颁布的历法领先或提前于天时。
(30)不及时,历法滞后于天时。
(31)以,与,凭藉。尔有众,你们大家。
(32)奉,奉命。将,指挥。
(33)王室,通“王事”,先秦文献中一般用来特指朝廷发动的战争。
(34)尚,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弼,辅佐;也可理解“尚弼”为辅佐。钦承,敬承。
(35)昆冈,昆山之冈。《孔传》云:“山脊曰冈,昆山出玉。”
(36)天吏,因羲和是司职天象历法的,所以这么称呼他们;旧解“天吏”为天子的官员是望文生义。逸德,失德。
(37)歼,惩罚。渠魁,大头目,这里理解为罪魁祸首更贴切。
(38)旧,从前。污俗,指沉湎饮酒、不务正业。
(39)咸,都。与,古义本取允许,现代的标准理解是参与。维新,做新人,维通“为”。
(40)克,胜过。
(41)允,诚然、真的。济,本义指渡河,后来演化为“成功”的常见含义。
(42)其,表示希冀的助词。懋,勉励、努力(听命)。戒,戒慎、戒守(军法)。
仲康登基做天子后,胤侯担任王朝总司令。羲和之族荒废职命,在其国内好酒贪杯,胤侯奉夏王的命令带兵去惩治他们。胤侯告谕将士们说:“弟兄们,圣人们有谟有训,指导我们用来安邦定国。先王在位时谨尊天戒,臣子与贵族恪守规范,百官尽心辅佐君主,各路诸侯英明称职。每年孟春,纪委和宣传部的人们手摇木铃在大街上征询国民意见、宣教国家大计,官长与师氏们不仅建言建议、还踊跃相互揭发检举,百工也就生产活动发表意见、热衷改良创新。如果有人对待工作不认真,政府就会修理他。”
“当今的羲和之族神智颠倒、行为荒唐,沉湎迷醉于酒,放弃其职责。羲和氏是司职天象历法的,老天都被他们的缺德惹恼了,以至星辰运行都远远偏离了轨道。于是,前些时间本是晚秋,却在月初一出现了日食,导致乐官赶忙举行音乐会取悦天神,基层官吏无心干工作,老百姓四处乱跑。羲和氏当官只知卖红薯,出了这等大事他们竟然提前不预告,事后不汇报,尼玛的也太不拿先王的法度当事了,死催!”
“《政典》说:‘历法不准,耽搁了生产,肇事者必须杀头!’今天我带领你们大伙,奉命执行上天的惩罚。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去战斗,支持我圆满完成王上交待下来的任务。大火炎炎烧昆冈的时候,难免良玉和石头都得倒霉。侍奉上天的官员如果缺德失职,害处比猛火犹甚。我们要消灭羲和氏的大头领,其他的胁从就放过了,一般人过去随羲和一起胡闹贪杯的,还是要让他们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嚓!(军令)严明胜过宽仁时,打胜仗;仁爱泛滥乱了严厉军纪,结果是空劳无功。希望你们大家一定要努力和严守军纪!”
【帝告釐沃】从契到成汤,商人八次迁徙居地,汤最后安居于亳,这里是商人先王曾经的居处。《帝告》和《釐沃》记载了这些事情。
【汤征】成汤征伐诸侯,葛伯不行祭祀,商汤讨伐的第一个对象是葛国,《汤征》是关于这件事情的。
【汝鸠 汝方】伊尹离开亳邑出使夏都,对有夏的间谍活动完成后,伊尹回到了亳邑。他从北门入城,路上遇见了汝鸠和汝方。《汝鸠》、《汝方》的内容与此相关。
【题外话】
射天郎曰:今本《胤征》虽属伪作,却有相当的史学价值;同时,作者能在这篇散文里将一场上古战争的原因及其军队动员场景表现的栩栩如生、如诗如画,其文学造诣也让贫僧大大地佩服。
根据《史记?夏本纪》的相关记载,这场战争大致发生在夏后中康统治时期,也就是说真正掌握枪杆子和权把子的应该是大佬后羿,或者是阴险狡猾的寒浞,夏朝国王这时是个傀儡。
后羿或者寒浞为什么要收拾羲和之族?个人猜测可能与东夷族群内部的政治斗争有关系,但这个话题的线索太迷茫,不好信口开河乱盖。
同时读者应该晓得一件事情,就是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的记载,夏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和东夷族群的关系都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夏朝上层集团是从西土来到东方的“外来人”,大禹在世时众人都服他,到他的儿子和孙子掌权时,东方土著不买帐了!
最让贫僧感兴趣的是文中的主人公胤侯以及胤国,这个“胤”应该通“应”,黄帝手下的大将应龙大家该不会陌生吧?上古中原的应国一般认为就与他的关系极大。
以“应”为名号的上古部落及酋邦国渊源甚远。炎黄联盟时代,轩辕黄帝麾下就有著名的大将“应龙”立下显赫战功。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发问:“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存?”传说中应龙还是夏禹治水的得力助手。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应龙”的真实面目可能是一个在史前中原叫作“应龙氏”的部落,“应龙”形象则应该是该部落的图腾。
黄帝时期,应龙氏应该在太行山西侧的晋北一带,这里属于游牧区,应龙氏很可能属于鄂尔多斯系或与其关系密切。
夏朝时已经有正式的应国存在,君主还是王朝的干将,本篇的胤侯即为应侯。
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则明确记载了商王步于应、应侯朝商等事件,卜辞中甚至称应方领袖为“应王”,今本《竹书纪年》亦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而商朝在很长时间段里,与西北方向其他势力的疆域分界线就是巍巍太行。
研究考证表明,商代的“应方”(即古应国)早先位置应该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境内,其领地周围有古“龙首山”,可能与“应龙氏”的得名有一定关系。有可能在商朝的晚些时候,应人向南方迁徙,逐渐靠近并进入了商朝王畿的中南部地区。另一种看法则依据《山海经》的记载和相关传说主张应龙氏在南方(长江中游一带),这个部族后来迁徙北上进入了商朝的王畿,不过这个假说可靠性很低。
周朝时的应国则可以肯定在今河南平顶山一带,不过这时的应国君主换成了老姬家的子孙。《国语?郑语》记载“当成周时,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
典籍记载:武王克商后,册封其弟(子)为“应监”做应地的首领,可惜具体的细节过于模糊。而《左传》则明确说明:“ 邗、晋、应、韩,武之穆也。”说明作为诸侯国的应国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地。史书一般称首任应国姬氏君主为应叔(又作叔韩),有学者认为其姓名为姬达,是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
因为周代习惯称王弟为“叔”,相关文献的描述又含糊不清,故而“应叔”究竟是武王克商后册封的弟弟还是周公旦平叛后封建的侄儿即周成王的弟弟就成了个历史疑案。1956年江西出土的文物“应监甗(yǎn)”让事情更加复杂,应监和应侯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众说纷纭,至今都无定论。
应侯在周初的地位极高,《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应侯参加“成周大会”且班位排在曹叔和伯舅之前:“成周之会内台西面者正北方,应侯、曹叔、伯舅、仲舅,比服次之。”应国属于陪都成周的南方重要屏藩之一,领地大致在今河南省襄城、陕县、宝丰、鲁山、叶县和平顶山市一带,应都故址在今平顶山市的滍(zhì)阳镇。相传古滍阳镇的城关上原有“应滨”及“古应”的字样,周围地区又有应山、应河的地名,叶县和鲁山则在古代曾号称“古应乡”。
周代应国的传世宝器相传有十余件(可惜全部流落于海外),二十世纪又陆续出土了很多应国文物,尤其是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的周代应国贵族墓群的勘察发掘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证据和资料。
应侯在金器铭文中常别写作“雁侯”、“ 雁伯”及“ 雁公”, “应监甗”的铭文也为“雁监作宝尊彝”。大师王国维认为,古字“雁”与“膺”及“应”属于互通同义之字。应国君主的准确爵位应该是侯爵,称谓“应公”当属特殊情况下的用法。周代应国公族可能曾以“鹰”为族徽,这暗示着古老的应人(周代应国的国民主体应该是原住民即古应人的苗裔)和商人乃至东夷文化的关系比较亲密。文物表明应国公室和周王关系亲密,在两周的地位比较高;应人对中央朝廷态度始终忠诚,多次参与历代周王组织的针对淮夷的战争。不排除若干应国君主因此在周代享有较高威望而称为“应公”及“应伯”。地方国际政治关系上应国与邻近的周朝诸侯国也很和睦,文物表面应国公室与邓国、南申国是紧密的姻亲关系,和胙国(周公旦子裔的封国)可能也是同族交好。
出土文物还佐证周代应国在春秋时期为南方兴起的强大楚国所灭。具体时间不好确定,可能发生在楚文王尽吞“汉阳诸姬”那段动荡的岁月里。
第三篇 商书
相传古《商书》当原有37篇,“夏书”部分提到了5篇,“商书”部分共提及32篇;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了多数“古商书”的篇名,还引用了不少地方,看来这些古书的存在并非不经之谈。目前咱们能看到传世经文的只有17篇,其中伪作颇多。有些伪作不乏真实历史素材或者有参考价值,若干伪作则纯粹是儒家门徒的痴人说梦!
◆汤誓第一
【汤誓要意】
射天郎曰:《汤誓》是一篇干净利落的革命宣言,主要内容是革命的理由,四个字可以概括----顺天应人!
【原文】
伊尹相汤伐桀(1),升自陑(2),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3),作《汤誓》。
王曰:“格尔众庶(4),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5)!有夏多罪(6),天命殛之(7)。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8),舍我穑事而割正夏?(9)’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10),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11)?’夏王率遏众力(12),率割夏邑(13)。有众率怠弗协(14),曰:‘时日曷丧(15)?予及汝皆亡(16)。’夏德若兹(17),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18),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19)!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従誓言,予则孥戮汝(20),罔有攸赦(21)。”
【夏社 疑至 臣扈】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典宝】夏师败绩,汤遂従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谊伯、仲伯作《典宝》。
【序文说明】
伊尹为相辅弼商汤伐灭夏桀,从陑地登高,然后与夏桀决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1)伊尹,兴商名臣,商汤的辅相,姓伊,名阿衡,尹是官名。甲骨卜辞称其为伊,金文记其为伊小臣。
(2)升,由低攀高。陑(ér),古山名,相传在今山西永济县附近。
(3)鸣条之野,鸣条的郊野。鸣条,相传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正文注释和译文】
(4)格。来。尔,你、你们。庶,众;众庶,众人。
(5)台(yì),我,商汤的自称。小子,年轻人、后生,还是汤谦逊的自称。称,发动。
(6)有夏,有夏氏;这里实际指夏桀或夏末的上层集团。
(7)殛,诛灭、击杀。
(8)我,我们,先秦时代“我”通常表达的是复数第一人称。后,首领。
(9)穑事,收割之事,这里泛指农活。割,通“害”,受罪于。正,通“征”,征讨、攻击。
(10)上帝,天帝。
(11)如台,如何。
(12)夏王,指夏桀。率,尽、都。遏,止。这句是谴责夏桀的所作所为都妨害民力发展。也有解“遏”通“竭”,有可能,如此当是谴责夏桀耗尽民力。
(13)割,通“害”,祸害、为害。夏邑,这里实际指夏王国。
(14)怠,懈怠。弗协,不乐、不合作。
(15)时,是。曷,何时。这句一般理解成你这个太阳(夏王自比天日)什么时候丧亡;也有人理解为这种苦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啊,不太通顺。
(16)皆亡,一起逃亡(投奔商汤)。通常理解的“一起灭亡”实际上有误。
(17)若兹,如此。
(18)尚,表示期盼的助词。予一人,商汤的自称。
(19)其,表示将来式的助词。赉,赏赐。
(20)孥,降为奴隶。戮,惩罚,并非是指杀戮。
(21)罔有,无有。攸,所。赦,宽恕、赦免。
====================================================================
汤王说:“来吧,你们大家,都听我说。不是我鲁莽挑起事端,是夏王太缺德,犯下累累罪行,皇天命令我歼灭他。现在你们这些人会纳闷:‘我们的首领不体恤咱们民众,让我们放弃农活,却去攻打夏人?’我听到了你们的议论,但夏氏有罪,我敬畏天帝,不敢不去征讨他。现在你们中有人说:‘夏王都犯了什么罪啊?’夏王桀妨碍民众的发展,为害国家。夏朝民众都腻味他鄙视他了,很多人说:‘这麻痹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我和你一起奔亡投靠异国算球了。’夏桀如此声名狼藉,现在我一定要去消灭他。”
“希望你们支持拥护我,执行上天对夏桀的惩罚,予也会重重赏赐你们!你们相信我,我也决不食言。如果你们有人不听从誓言,我则会狠狠惩罚他,绝对不会赦免。”
【夏社 疑至 臣扈】商汤战胜夏人后,准备把夏社另迁它处,却行不通。《夏社》、《疑至》、《臣扈》的内容与这件事情有关。
【典宝】夏人的军队战败后,商汤追击他们,于是讨伐三朡,俘获了他们的宝物与财富。谊伯与仲伯于是作《典宝》。
【题外话】
射天郎曰:商朝是西方最严苛的历史学家都承认的中国早期王朝,按照我们的史料它是在推翻腐朽前朝的伟大革命风暴中诞生的。
《易?革?彖辞》有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誓》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什么叫顺天应人。
为什么要打倒夏桀,因为连夏王国自己的民众都咬牙切齿地诅咒这厮:“这狗日的夏桀什么时候才拉稀蹬腿啊?咱们一起叛变投奔其它的乐土算球了!”一个统治集团混到这种神人共憎的份上,再不倒台实在是天理难容!
本篇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夏桀都坏到脚底流脓了,但部分商族的农民们依然只在意过好自家的小日子而无视大义!好在商汤有智慧有实力,最终也动员或者裹挟这部分人咸与革命,共创崭新世界了。
这种经典的农民或者农民思维在今日的傲来神国依然是大有人在,居上位的农民们只知玩弄权术、趁有权有势给自己家族狂捞各种好处,在下面的广大农民浑浑噩噩、不到被逼得活不下去便能苟且就苟且。这种短视成风的习性可是对谁都木有好处,往往矛盾攒到最后玩开总清算,N多人头滚滚落地才能带来一时片刻的安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体制保证社会良性运行,过不了多久,难免再玩改朝换代的血腥游戏。
革命是为了顺天应人。那么什么是天道?众生平等,上天有好生之德也!人心渴望或喜欢的是神马?自由、平等、公正、和谐!我们傲来人早该好好想想该怎么做有尊严的人,如何建设开明健康的社会了。数千年前的商汤在这点上可都比现代的愚党和蠢民要有远见多啦!怎样才叫有远见?别尼码的总想着自己和肉欲物欲享受,偶尔也想想老天和别人;不要求尼玛的舍生取义和公而忘私,至少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古训。否则就继续安心地做落后国家和愚昧族群吧!
《汤誓》是古尚书的真篇,但从行文风格看显然属于春秋乃至战国的后人追述而撰,故而不像《牧誓》那样连具体日期都写得一清二楚。商汤代夏发生在何年何月,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足以服众的说法,但是商汤挥师灭夏这件事情应该是毫无疑问存在的。《诗经?商颂?长发》里面有更绘声绘色的描写,读者有兴致可以参阅贫僧写的《诗经华颂》的相关内容。
◆仲虺之诰第二
【仲虺之诰要意】
射天郎曰:本篇是伪作,内容是左相仲虺为安慰领袖商汤而创作发表了一篇官方社论,专门论证汤王灭夏的合法性,最后还不忘给领导打气加油。
【原文】
汤归自夏,至于大坰(1),仲虺作诰(2)。
成汤放桀于南巢(3),惟有惭德(4)。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5)。”
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6),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7)。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8),表正万邦(9),缵禹旧服(10)。兹率厥典(11),奉若天命(12)。夏王有罪,矫诬上天(13),以布命于下(14)。帝用不臧(15),式商受命(16),用爽厥师(17)。简贤附势(18),实繁有徒(19)。肇我邦于有夏(20),若苗之有莠(21),若粟之有秕(22)。小大战战(23),罔不惧于非辜(24)。矧予之德,言足听闻(25)。惟王不迩声色(26),不殖货利(27)。德懋懋官,功懋懋赏(28)。用人惟己(29),改过不吝(30)。克宽克仁,彰信兆民(31)。乃葛伯仇饷(32),初征自葛(33),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34)’攸徂之民(35),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36)’民之戴商,厥惟旧哉(37)!佑贤辅德(38),显忠遂良(39),兼弱攻昧(40),取乱侮亡(41),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万邦惟怀(42);志自满(43),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44),建中于民(45),以义制事(46),以礼制心(47),垂裕后昆(48)。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49),谓人莫已若者亡(50)。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51),覆昏暴。钦崇天道(52),永保天命(53)。”
【序文说明】
商汤从夏境班师归国,路过大坰这个地方时心情荡漾,他的左相仲虺于是作了此诰。
(1)大坰: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2)仲虺(huǐ):商初名臣,根据《左传》的记载,仲虺是夏王的车正(司机班长)奚仲的后人,古薛国的大贵族,商汤的左相。
【正文注释和译文】
(3)成汤,即商汤,“成”取成就大业之意。南巢,古巢邦,应该位于今安徽巢湖一带,商周之世均为天下名国。
(4)有惭德,觉得德行有亏。这句是指商汤因为以臣伐君并流放夏桀而感到内心不安。也有研究者理解“德”通“得”,做取得、获得的意思,略牵强。
(5)来世,后世。台,我。口实,话柄、谈资。
(6)生,创造、养育。民,下民。有欲,指有个人的欲念、想法。
(7)聪明,这里指智慧有能力。时,通“是”,乃。乂,治。这三句代表了古人君权神授的信仰。
(8)天,上天、天帝。乃,于是。锡,通“赐”。王,指商汤。
(9)表,表率。正,通“政”,统治。
(10)缵(zuǎn),继承。禹,大禹。旧服,从前的五服属地。
(11)率,遵守。厥,其,指夏禹。典,制度。
(12)若,此、这;理解为顺也通。还有研究者理解本句为“奉行(大禹之典)如同天命”,但这与上古的文法有距离。
(13)矫,歪曲。诬,欺骗。
(14)布命,发布君命。下,指人世间。
(15)臧,善、好。这句实际是指老天的恩德在夏桀歪曲下不能施行;有些人理解为“天帝认为夏桀不善”,略有误。
(16)式,句首助词,无实义。受命,接受统治天下的责任。
(17)爽,明、大。师,众。这句实际是指上天钟情于商族以保障天之子民的利益。有研究者理解为“用来教导民众,使大家明白”,略牵强。
(18)简,简慢、怠慢。
(19)繁,众多。有徒,徒的本义是同一类的人,有徒意即此类人。
(20)肇,初。我邦,我国。
(21)若,如同。苗,谷初发为苗。莠,莠草,类谷的野草。
(22)粟,小米,也叫黄米。秕(bǐ),不实之禾,即瘪谷。
(23)小,指商之普通人。大,指商贵族。战战,形容惧怕时战栗的样子。
(24)罔,无。非辜,无罪被责。
(25)矧(shěn),何况、况且。“矧予之德,言足听闻”是指我们现在的有德之名,别人说起来都知道。与前面一段联读,是表示树大招风的意思。
(26)王,指商汤。迩,近。声色,音乐和美色。
(27)殖,做买卖。货利,货物的赢利。这句是指商汤不贪图金钱财物。
(28)“德懋懋官,功懋懋赏”,懋一般做勉励解;但懋的本义是盛大或大,即通“茂”,这两句取大之意更贴切。
(29)用人惟己,即用人如己,引申为用人不疑。
(30)吝,遗憾、悔恨。
(31)兆,百万为兆。
(32)乃,从前。葛伯,古葛国(商之邻国)的君主。仇饷,以馈饷者为仇。《孟子?滕文公》记载,夏末时葛伯不祭祀神明祖先,商汤派使者责备他,他说本国无牺牲。商汤送给他牛羊后还不见葛人祭祀,再问说是缺粮食。于是商汤安排本国农人帮葛人耕地,还给邻邦老弱赠送食物。葛伯怀疑商汤挑拨本国民众反对自己,便带人马抢了来扶贫的商邦“慈善团”携带的食物,还杀了其中的一个孩子。这就是所谓的“葛伯仇饷”。这件事发生后,商汤正好借机灭了葛国。
(33)初征,首征,指商国第一次对外用兵灭夏朝的诸侯。相传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或“湯有七名而九征”,灭夏是商国多年征战的结果,商汤也被称为“武王”。这一大段文字,都是仲虺在回顾商汤征天下、服世人的辉煌功业。
(34)奚,为何。后予,使我后。这句是形容大家都盼着仁义的商国军队早日来解放自己。
(35)攸,所。徂,往。这句指商军路过地方的民众。
(36)徯,等待。予,我。后,首领、君主。其,表示未来式或希望的语气助词。苏,复苏。
(37)厥,其。旧,本义为过往之物或事。也可理解“旧”通“久”。
(38)佑,佑助。辅,辅助。
(39)显,使……显。遂,使……安。
(40)兼,兼并。昧,不明为昧。
(41)侮,轻慢、欺负。
(42)怀,归心、向往。
(43)志,心之所在为志。心满则器宇小。
(44)懋,大,这里不可取勉励之意。昭,明。
(45)中,通“政”。过去将古籍中的“中”解释为“中道”,牵强。
(46)以义制事,处理事情以秉承正义为原则。
(46)以礼制心,用礼仪来节制人心。
(47)垂,垂传。裕,富足。后昆,后人、后族。本句意思相当于遗泽后人。故而垂裕后来演化成“为后人留下业绩或名声”的意思。
(48)师,众。得师,即得众。
(49)莫已若,不如己。
(50)殖,本义为繁衍、繁盛,引申为昌大。
(51)钦,敬。崇,推崇、崇敬。天道,天法、天则。
(52)永,长。天命,指统治四方的权力。
帅哥商汤灭了夏朝,把衰哥夏桀放逐到南巢,但他内心却有点忐忑,怕有人拿自己以下犯上、以臣伐君来说事,便告诉左右说:“本帅哥担心将来的人们会不理解我,把哥伐桀放桀这件事情作话柄。”
左相仲虺于是写了篇社论告之天下:
“哦啦啦!天生万民,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没有领袖可就乱套啦!于是老天降生杰出的精英来治理下方世界,带领万众建设和谐社会。当代的夏王族太衰太缺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天于是给商王以智慧和力量,做天下万邦的楷模与君主,继承大禹的江山,遵循大禹的典章,尊奉皇天的圣命。”
“小乌龟夏桀有罪,胆敢歪曲假托上天的意志,在世间为所欲为。天帝的恩仁无法伸张,所以将统治天下的责任交付于大商,以光大下民的利益。简慢贤者阿附权势,这种人从来很多。想当年我商族立国于夏朝,好像谷苗中的莠草,粟谷中的瘪粒。从草根小民到上层贵族都小心翼翼,无不担心无端被罪责。何况而今我们的德行人们说起来都耳熟能详。”
“我们的汤哥不近声乐女色,不聚敛金银财宝。德行高的人让他当大官,有大功者重重赏赐。用人不疑,改过无憾。行政宽厚仁爱,对百万民众一向守信。”
“从前葛伯仇饷事件发生后,我商国解放军开始第一次出境作战,打击对象是葛国。解放军向东讨伐无道,西方的夷人就抱怨;南征时,北方的狄人也埋怨,他们说:‘为何仁义的商师不先来解放我呢?’我军所到之处,民众家家户户欢然相庆,大家说:‘等待我们的伟大领袖红太阳啊,他来了我们就有好日子过了。’天下民众拥戴我党我军,已经很多年啦!”
“佑助贤者辅助德者,表彰忠臣良士,兼并弱国攻灭愚昧,夺取动乱之国轻慢亡国之贵,加速必亡之国的崩溃以强固可存之国,国家如此就会强盛。(领袖)为德日新,天下万邦都会向往他;如果志意自满,亲族都会抛弃他。汤哥德性盛大光明好像红太阳,建立人民政府,处理事情以秉承正义为原则,用礼仪来节制人心,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听说:‘能虚心得众者王,骄傲自以为是者亡。谦虚好问者见识宽广,刚愎自用者智慧渺小’。啊哟哈!慎重地追求事情的结果,要从开始处即认真思虑。昌大有礼之邦,颠覆昏暴政权。(我们)要敬重崇承皇天的规则,长久地为人民服务。”
【题外话】
射天郎曰:商相仲虺确实在助汤灭夏后曾作诰,《左传》与《墨子》对此都有相关记载。但这篇《仲虺之诰》却是伪作,里面频繁出现战国的概念与文字用法。
虽然是篇山寨货,但作者还是很有才、蛮厚道、有责任心的。文中的仲虺不光是给领导宽心圆场,还充分地诠释了上古的君权神授观,讲述了若干精彩的故事。文章本身写得龙飞凤舞、绘声绘色,相比当代的XX日报特约评论员吹捧大头目的社论,那叫一个天壤云泥的差别!
我们先来领略下真《仲虺之诰》片花的风采。
《墨子?非命上》引作:“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墨子?非命中》引作:“我闻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恶,用阙师。”而《墨子?非命下》的引文则又略有出入:“我闻有夏,人矫天命于下,帝式是憎,用爽厥师。”
《荀子?尧问》引《中蘬之言》:“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左传》襄公十四年引“仲虺之言”:“ 乱者取之,亡者侮之。”襄公三十年引《仲虺之志》:“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宣公十二年引“仲虺之言”:“取乱、侮亡、兼弱也。”
其次我们看看仲虺的情况。
《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史记》中提到此人时其名为中纻,另有古籍称他为莱朱,但在商甲骨卜辞中暂时没发现他的踪迹。
总体来说,仲虺原是夏朝的诸侯,东夷望族出身,可能是薛国的君主,后投靠商汤成为其左膀右臂。
《仲虺之诰》的出台是因为商汤的内疚,贫僧以为也许是他的忧虑才正确。毕竟尚汤是第一个从事伟大革命事业的先驱,没准是担心当代的他人也随着效仿而不是操心后世的议论。所以仲虺出面很值得品味,他可不仅是商朝的赫赫左相,在东夷中也是威望甚高的传统名门,他的祖先奚仲姓任,按说当是有仍氏的后裔,而且应该和黄帝有一定的血缘传承关系。夏末时,九夷曾经是支持过夏桀的,后来才在商夏之争中置身局外,故而由仲虺出面向天下宣言商汤革命的合法性,对说服东夷诸侯应该是最给力的。
本篇第二个关键在于暗示商汤灭夏是前后打了不少仗的。“古本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而九征”;孟子赞扬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史记》同样反映“汤征诸侯”。
最精彩的是《诗经?商颂?长发》中的诗句:“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诗中的武王就是商汤,按照《史记》的说法,商汤在作《汤誓》后自言“余甚武”,乃号曰武王。这位商武王一手挥令旗,一手执大斧,如烈火焚木一般东征西讨;豕韦、顾、昆吾,这三个夏朝的铁杆粉丝全被他放倒;最后天子夏桀出面,照样是连吃了至少三场大败仗,王朝颠覆了,人也被流放啦。
最后要谈谈上古的天命观,即中国版的“君权神授”概念。在古籍中说道商周的改朝换代之事屡屡会出现“天命”、“受命”、“集命”这些词汇,这里的“命”是指上天或天帝授予的统治下界的责任或权利,所谓革命就是取代前朝统治天下的地位。不过,往往是有道之君或有德王者感受到的是一份责任和压力,比如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等,而无道昏君一般只知道权利,比如商纣就狂妄地叫嚣“我生不有命在天?”
到底该怎样看待天命?古人也早说过了:天命无常,天命弗僭,天命集德。只有真正有德才可能永保天命,这道理古今都是一码事!
◆汤诰第三
【汤诰要意】
射天郎曰:上一篇由仲虺出面为商汤圆场,本篇是汤王亲自对天下之人来自我辩白,看来商朝建立之初确实曾遭人非议。
【原文】
汤既黜夏命(1),复归于亳(2),作《汤诰》。
王归自克夏(3),至于亳,诞告万方(4)。王曰:“嗟(5)!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6)。惟皇上帝(7),降衷于下民(8)。若有恒性(9),克绥厥猷惟后(10)。夏王灭德作威(11),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12)。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13),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祗(14)。天道福善祸淫(15),降灾于夏,以彰厥罪。肆台小子(16),将天命明威(17),不敢赦。敢用玄牡(18),敢昭告于上天神后(19),请罪有夏。聿求元圣(20),与之戮力(21),以与尔有众请命。上天孚佑下民(22),罪人黜伏(23),天命弗僭(24),贲若草木(25),兆民允殖(26)。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27),兹朕未知(28),获戾于上下(29),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30)。凡我造邦(31),无従匪彝(32),无即慆淫(33),各守尔典,以承天休(34)。尔有善,朕弗敢蔽(35);罪当朕躬(36),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37)。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呜呼!尚克时忱(38),乃亦有终(39)。”
【明居】咎单作《明居》
【序文说明】
商汤推翻夏桀的反动统治后,再度回到了商都亳邑,作《汤诰》。
(1)既,已然。黜,罢黜、废黜。夏命,指夏朝统治天下的权力。
(2)亳,亳邑,商国暨商初的首府。商朝先后有好几个首府都命名“亳”,坐落于不同的地方;所以本篇之亳究竟在哪里,不好确定。
【正文注释和译文】
(3)王,商汤。克夏,灭夏。
(4)诞,大。万方,指天下各族各邦。
(5)嗟,提醒注意的感叹词。
(6)明,听清楚。予一人,我。
(7)皇,大。上帝,天帝。
(8)衷,福、善。
(9)若,此,指天帝。恒性,常性。另一种理解是“若”指“世人”,即下民有恒常天性,也通,但不及前种理解更贴切。
(10)克,能。绥,安。厥,其。猷,道。后,首领、君主。
(11)作威,行凶威。
(12)敷,大、广泛。
(13)罹,遭受、蒙受。凶害,凶残之害。
(14)并,一起。告,申诉。
(15)福善,赐福良善。祸淫,祸罚贪淫。
(16)肆,助词,故、于是。
(17)将,奉行、秉承。明,光明。威,威严。
(18)敢,表示谦卑的意思,相当于斗胆。玄牡,这里指黑色公牛。
(19)昭告,明告、光明正大地祈祷。神后,神王、神君,指天帝。
(20)聿,句首助词。元圣,指商王室或商族的祖先。旧解“元圣”指伊尹,捕风捉影。
(21)戮力,协力,戮通“勠”。
(22)孚,通“福”。旧解“孚”为其本义“信”,应用于此处不通。
(23)罪人,指夏桀。
(24)僭,差失。
(25)贲若草木,草木欣欣向荣的样子。贲,文饰,指草木璀璨带来的视觉美感。
(26)允,大。殖,繁衍。这句实际是形容百姓安居乐业。
(27)俾,使。予一人,我。辑,和睦。宁,安定。邦家,国与家。
(28)兹,今、此。未知,无知或未智。
(29)戾,通“詈”,责备、不满意。
(30)陨,跌落。深渊,深潭、深水。
(31)凡。但凡、所有。造邦,指商朝封建或承认的诸侯国;造,创立。
(32)无,不可、毋。匪,同“非”。彝,常、常规。
(33)慆 ,怠慢。淫,淫逸。
(34)承,接受、承享。休,福。
(35)蔽,遮蔽、埋没。
(36)当,在。躬,身体。
(37)简,分辨、判别。
(38)尚,希望。可,能。时,通“是”。忱,诚。
(39)乃,助词,才。终,结局,这里实指未来。
商汤克灭夏朝后回到了亳都,向天下各族发表公告。汤王说:“注意了!你们天下万国的群众们,仔细听我的宣言。天帝至大,降福于我们下界之民。天有常性,能够遵行其道的就是君长。夏桀践踏德性作威作福,广泛施虐于你们天下百姓。大家遭到夏桀的盘剥残害,忍受不了身受荼毒的痛苦,于是一起委屈地祭告天地间的各路神祗,申诉无辜。天道准则是奖善惩恶,所以降灾于夏王国,以彰显其罪恶。我承奉伟大威严的天命,不敢擅自宽恕夏桀。斗胆用黑色公牛祭祀,斗胆明告于皇天神君,为有夏氏请罪。还求助于祖先之灵,请他们协力帮忙,以为你们天下人请命。上天保佑我们,夏桀被赶下台了,天命不可僭违。如今像草木欣欣向荣一样,天下百万民众安居乐业。上天安排我来安定和睦你们的国与家,而今我无知,得罪了天地万物,于是内心战战兢兢,如同将从高处坠落于深渊。所有听命于我们的国度,不可做违背常规的事情,不可怠慢或淫逸,各自恪守你们的法度,以享受天赐的幸福。你们有善行,我不敢不表彰;我自己有过失,不敢轻易原谅自己,公正的天帝自会判别。如果天下各国犯过错,责任都在我这个天子;如果是我犯过错,不要连累你们大家。啊哈!希望能够彼此真诚,如此才有美好的将来。”
【明居】大臣咎单作了《明居》。
【题外话】
射天郎曰:这篇《汤诰》简单明了,是商汤向天下告白伐桀灭夏之大义。
本篇文字风格接近于上古文,综合来分析,应该是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也许是作者根据世传的商汤告天下书的内容记录下这件事情,那么就应该归类为追述而不是伪书。不过需要知道的是,本篇的内容与《史记》中的引文完全不同,那篇“汤诰”看来是训令诸侯要注意生产和政治的。
本篇与其它标准伪书比差异很明显,后世酸儒造假时往往不惜笔墨去扯淡什么德啊、道啊的,而本篇则非常朴素,显然目的是交代清楚相关的史事而不是宣扬儒家的口号。商汤先向百姓说明天道生民,再声讨说明夏桀有罪而老天降罚,接下来从自身所为所思来出发,祭天、祭祖、灭夏、安民,最后希望诸侯和自己一起努力,开创一个美好的新纪元。
对文章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以与尔有众请命。”
这句是商汤在表示向老祖先祭祀和祈祷,很多研究者错误地把“元圣”当成伊尹来理解了。
如果本篇追述为真,那么商汤当年显然在灭夏后曾受到部分诸侯或部族的质疑;不过这篇领袖宣言出台后,情况应该会好转很多,新天子的态度是很诚恳的。
关于这点,单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也成立。商朝实际上是崛起于今河北漳河流域的,甲骨卜辞称漳河为“滳水”;而后来商朝的势力却南下扩展到河南、山东的很多地方,势必要和原先的方国土著发生冲突。商汤好涵养,对前朝诸侯可能不那么锋芒毕露,但他的后代则未必。无论是传统史料还是现代考古成果都表明商朝建立后,原先在山东与河南的一些老牌豪门望族或者是土著集团纷纷向当年条件较差的南方迁徙流落,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楚王室先祖季连辗转进入豫鄂交界地区,还有鲁南姒无余的后裔与古彭国的篯铿氏(即彭祖氏)及虞姚氏部分进入越地建立於越国家的情形。